補上短板,兜住底線,始終把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放在各項工作首位
今年春節前,遼寧萊河鐵礦56歲的老礦工吳邊從“屋頂漏雨,管道漏水,牆上掉土渣”的棚戶區搬進了將近60平方米的新房。
“真沒想到,住了半輩子礦工房,還能有機會搬進新樓,心裡可亮堂了!”吳邊說,“隻交了2萬多元。如果要買商品房,需要十幾萬元,想都不敢想。”
為改善部分群眾住房困難問題,過去五年全國開工改造各類棚戶區1260萬戶。在此基礎上,近期,國家決定再用五年時間改造各類棚戶區1000萬戶。
“積極開展棚戶區改造等民生工程,滿足了百姓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體現了中央重在保基本的民生工作思路。”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認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應量力而行,循序漸進,當前首要任務就是要補上短板,兜住底線。
那麼,短板還有哪些?底線又在哪裡?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阜平看望慰問困難群眾時指出,要把幫助困難群眾特別是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的困難群眾脫貧致富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強調,要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在天津考察就業服務項目時說,就業是民生之本,要注重穩定和擴大就業……
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黨和政府堅持把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放在各項工作的首要位置。
今年以來,一系列旨在保基本、守底線的民生措施相繼出台:加大對棚戶區改造、公共服務業、城市基礎設施等的財政投入﹔部署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對享受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畢業年度內高校畢業生給予一次性求職補貼……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這些措施在保障基本民生的同時,也夯實了發展的基礎。
“全面小康是全體人民的小康,隻有充分關注中低收入人口基本生活,切實加強社會管理和底層群眾生活保障,才能實現中國經濟的包容性增長,實現社會、經濟同步發展。”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庄健說。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