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

滴水见汪洋

追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汪洋湖(上)

2013年09月26日11:10  来源:吉林日报

怀念深深的何止一个黄狼沟!

1985年7月,舒兰县发大水,几万顷丰收在望的庄稼地全部被淹。刚刚就任县委书记的汪洋湖心急如焚,人还没有报到,就带着行李卷从吉林市直接奔往了险情最严重的亮甲山水库,与群众一道苦战4天4夜,终于保住了水库大堤。汪洋湖赶到市委汇报时,讲到老百姓被洪水冲垮的房屋,讲到被洪水淹没的万顷庄稼地,他的泪水夺眶而出,哽噎难言。

“一定要让舒兰人民重新过上好日子!”4天后回到县里报到的汪洋湖,在县委会议上立下誓言。他跑遍了全县23个乡镇的村村屯屯,晚上12时以前从来没有睡过,整天琢磨着怎样为老百姓办实事。他带领干部群众修建了舒兰第一条柏油公路,改建了化肥厂生产线,增容扩建了水库,兴建了上千栋水稻育苗大棚。仅仅两年,舒兰县气象一新,农业再创20亿公斤丰收大关,工业产值翻了一番。

汪洋湖离开舒兰时,县政协主席受众人之托,找到吉林市委,诚挚坦言:“如果提拔汪洋湖,我们没意见,要不是这样,就别把他调走,我们大家舍不得他!”

在一个人的执著追求中,必蕴含着一种深沉的爱的情结。

汪洋湖祖籍山东,老辈逃荒来到吉林省永吉县的农村落了脚。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冬天住校,连7块5角的伙食费都凑不齐,每年寒暑假父亲都要带他上山砍柴,卖点钱作学杂费。勤劳、淳朴、一生劳作的父母要求甚少,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走正道”,汪洋湖在他们身上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劳动人民金子般的美德。他说:“我爱我的父母,我爱那些如我父母一样的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

这种刻骨铭心的挚爱,是汪洋湖一生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根。

他曾多次掏出自己的工资,塞到贫困农民的手中,帮助他们发展生产;他曾在一个因水质不好而使许多人天生弱智的“傻子屯”前后抓了3年,带领村里打井、改水田,使穷了几辈子的农民喝上优质水,吃上白米饭;他还跑前跑后为许多有困难的职工解决下岗家属的就业问题。一位职工患肺癌,汪洋湖几次跑到医院,对医生说:“用最好的药,最好的方案,救人第一!”手术那天,手术做了5个小时,他在门外守了5个小时。

群众的每一点难处,每一点苦处,都是汪洋湖心中的痛,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他生命中最炽热的追求!汪洋湖曾不止一次地说:“是人民养育了我们,这个本不能忘!我们代表人民的利益,这个法宝不能丢!”

……思念如水。如水的思念随着滔滔的洪流起伏、激荡……

有人开玩笑说汪洋湖的名字里有九点水,命里注定要跟水打交道,他当水利厅长正合适。实在是一个巧合,1998年是汪洋湖担任省水利厅厅长的第一个汛期,嫩江、松花江等流域发生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在那些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身为吉林省防汛副总指挥的汪洋湖,每天奔波在百余公里的嫩江、松花江大堤上,哪里任务重,就奔向哪里;哪里有险情,就出现在哪里。

8月24日,是一个许多人难以忘怀的日子。那一天,嫩江第三次洪峰刚刚过去不久,江面水位仍居高不下,恰在这时,邻省大堤决口,40亿立方米的水一下子涌进了吉林省镇赉县境内,使镇赉一段名为“32公里”的堤坝内外同时遭受洪水的冲击,情况十分危急。汪洋湖与吉林省委主要领导同志乘坐快艇,火速赶往“32公里”大堤处。

眼前的情景,令人惊骇:嫩江上空狂风怒吼,大堤外一片汪洋,滔滔的江水如猛兽借狂风凶狠地向堤身扑打着,大堤已被削掉1/2。大堤内亦是汪洋一片,一望无际的庄稼地被洪水没过了顶。人站在大堤上,就如同站在惊涛骇浪之中。“32公里”大堤,危在旦夕!

这时,有人提出,决口已不可避免,现场的人必须紧急撤退。

空气陡然间凝固了。一片沉默。每一个人心里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汪洋湖两眼直直地盯着滔滔的洪水,血涌上了脑门,心潮剧烈地起伏。他无法想象,一旦决堤,堤内堤外的大水连成一片,直冲千里平原,那将是一幅怎样残酷的景象!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迅速做出判断:如果撤退,大堤一定决口;如果迅速组织力量抢修,大堤还有可能保住。在退与留之间,留是有希望保住大堤的唯一选择。尽管这个选择要担很大的风险,但面对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面对党和人民的重托,哪怕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哪怕有天大的风险,也要把它担起来!

作为在这场抗洪斗争中担当省委“总参谋长”的汪洋湖,庄重地向前跨出一步,向省委领导同志提出自己的意见:“不能撤!我认为,大堤还有希望保得住!”

省委领导同志用坚定的目光看着他。他的话音刚落,省委领导同志立刻发出指示:“马上组织人力、物力,全力保堤!”

“32公里”大堤终于保住了。吉林1998年抗洪斗争取得了一个决定性的重大胜利——在那场抵御特大洪水的斗争中,吉林全省江河堤防无一处决口,60万群众紧急转移无一人伤亡,四周县城无一进水,决策者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张满意的答卷!

……思念如水。如水的思念流淌在立法机关、监督领域、百姓之间……

那是2009年6月22日,13名来自不同行业的普通百姓走进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室,就《吉林省促进就业条例(草案修改稿)》发表意见和建议,这是我省首次就立法实行听证。陈述人从不同的角度,围绕政府促进和保障就业的责任以及用人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职责发表意见……

这是真正的“开门立法”。追根溯源,这还是汪洋湖的“首倡”。

“我在人大工作也要有所作为。”2003年汪洋湖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职务提升了,但他的爱民情怀不变。他负责联系法制委,分管法工委。无论是立法计划、法规审议,他都首先替百姓着想;注重把握和处理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防止和克服“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制化”的倾向。他提出,凡“涉及重大民生问题,要有序吸纳公民意见、体现基层百姓意志,也不要忽视弱势群体”,在他的主导下,“听证制度”很快实施。

经他提议推动,省人大相继建立“立法咨询员”、“法规后评价”、“法规二审三通过”等制度,推动我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迈上了新台阶。

“下周还抓点啥”是汪洋湖在人大工作时的口头禅。“每到周末,他都准时来我办公室,问的就是这句话”,省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遇文书回忆说。“一接触工作,汪主任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人们说,汪洋湖是一颗种子,走到哪里,就能在那里生根开花;汪洋湖是一团火,干到哪里,就能把那里工作烧得通红。

在工作中汪洋湖获得了最大的满足,他感到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以共产党永远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毕生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对人生的至高追求。

汪洋湖说:“当干部,一不能偷懒,二不能糊弄,三不能滑坡”

分享到: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相关专题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