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与传统民本思想对比
□ 张跃南
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及其实践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我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同时又有着本质的区别。这里,我们通过对比来深入了解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
一方面,党的群众路线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有相通之处
首先,两者都包含着丰富的民主性和人民性内容,体现了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左传》中“天地之间,唯人为贵”的阐述,都折射出了对“民”的重视和敬畏。管仲的“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程颐的“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强调的是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寓政于民、与民同乐的智慧。
传统的民本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和被接受的基础。欲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中国共产党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就认识到“万事民为先”“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朴素道理,并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宗旨统一起来,把自身建设融入到为民解放和为民服务之中。毛泽东同志提出,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广泛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从我们党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主张用“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工作成败的衡量标准,从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的制度建党到提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理念,从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到提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都把密切联系群众纳入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民本思想中的人民性、民主性内容被传承、发扬,成为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一种理论来源和文化底蕴。
其次,密切联系群众的执政理念,弘扬和改造了民本思想中的进步、合理成分,实现了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升华。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如何对待人,是检验一个时代进步与落后的主要标志。
古代民本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令历朝历代中国人心驰神往的“清官政治”。清官政治的一个重要进步就是传达了“廉者,政之本也”的观点。密切联系群众的理念就是对中国古代“为政贵民”思想的扬弃,如把“民为邦本”思想和从统治阶级利益出发重视民众的“为民做主”思想扬弃为从人民利益出发的“为民执政”思想和依靠民众、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由民做主”思想,把为政富民思想扬弃为“利为民所谋”思想,把清官思维改造成公仆意识;相应地,把基于所谓政治施恩让步的“让民监督”转变为“由民监督”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把传统的“畏民观”升华为“爱民论”,提出“人民上帝说”,从而突破了以君为中心的传统民本观的樊篱。同时,把传统的“听政于民”发展为党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由此相应地形成了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这实际上超越了“民以君为主”的思想,而把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和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
中国历史发展的实践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地、彻底地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人民群众。早在建党初期,李大钊在论述“平民主义”时,便勾画了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理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扬弃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 实现了对它的超越和升华,达到了更高的境界,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核心理念,形成了要求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遵循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创立了党的群众路线,并将其运用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之中。
毛泽东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把人民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和历史作用加以系统的概括和论述,形成了一整套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及密切联系群众的方式方法。他的思想中的人民性,又全部反映在他的领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中,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主要包括: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力量,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要相信和依靠群众,要向群众负责等等。
另一方面,党的群众路线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有着本质区别
首先,两者的最终目标不同。毛泽东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他把“从群众来,到群众去”的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邓小平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改革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关于“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经典论述,显现了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党和国家建设的重要课题。胡锦涛则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正是基于这些先进的思想理念,我们党要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目标。
比较来看,传统的民本思想是为君主政治提出来的,并逐渐异化为御民术。传统的民本思想以肯定和维护封建统治为前提,目的是巩固皇权。尽管在个别思想家的著作中也可以找到近代民主思想的萌芽,但始终没有超出封建意识形态的思想范畴。孔子说:“古之为政,爱民为大。”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官本位的变种,它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主义倾向。古代国家权力的“家天下”属性及“君”与“民”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它存在、发展的历史依据和动力源泉。统治阶级把民本作为全面论证君主制度合理性、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以制造顺民、培养忠君思想的愚民工具和手段。
其次,两者的主体是有差异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早就认识到“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真谛。在当代中国,人民的概念涵盖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而传统的民本思想中的“民”是与“君”“官”相对应的,是属于“君”的子民,处于被统治地位,在社会发展中不具有主体性。孟子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治国策略表述。《周礼》将礼仪制度定格在“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规矩中。统治者害怕“暴民”“刁民”起来造反,但他们也认识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不如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并作为治病的良药。民本思想强调,君由上天来选择,而不是由民来选择;要君为民做主,而不是要人民自己做主,表达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总之,党的群众路线与我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既有一致的地方,又有相矛盾的地方。一致的地方是二者都重视人民的历史作用,矛盾的地方是前者承认人民是历史和现实社会的主人,后者则认为帝王将相是历史的主人。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