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

为民务实清廉丰富党的群众路线内涵

2013年07月16日11:23  来源:辽宁日报

  清廉政治文明的基石

  周淑真/冯永光

  把清廉作为主要内容之一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凸显了我们党对于自身建设和清明理政的高度自觉与高度负责。

  清廉,政治建设的基础理念

  清者,明也,与浊相对,激浊而扬清自古就是中国政治家的理想和追求,百姓拥戴清官,官场倡导清流,清、慎、勤也因此成为传统政治体系中广为认可的政治箴言,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对从政者的最高评价。廉者,政之本也。 《吕氏春秋》云:“故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因此,廉政也作廉正。从此可见,化约到现代政治话语中,清廉代表了现代政治的公平正义原则,是现代政治的主要依归。

  清廉是对权力的有效约束。从西方政治学的逻辑来看,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因此,监督遏制权力成为制度设计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政府被视为“必要之恶”,国家被形象比喻为“利维坦”,进而不懈追求政治的透明,达于限政。从制度设计上,监督制约权力成为主要目标,因此分权成为主要的制度手段。从国家与社会关系来看,政党政治是实现程序正义的重要政治形式,从而,政党间的监督成为监督权力运行的有力工具。

  清廉是政治稳定性的持续动力。政权要想持续永久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清廉是必要条件。按照亨廷顿的理论,政治稳定性、是不是民主,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因素,而一个政府的清廉指数直接影响政治的稳定性。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作为执政党,只有保证政治的清正廉洁,才能不断巩固和稳定执政地位,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事业才能不断推向前进。因此,清廉也是政党适应性要面临的主要课题。

  清廉是政治文化中的正能量。无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还是现代政治文明,清廉都是政治文化中正能量的表现,是社会普遍接受认可的政治文化。清廉不张,就会衍生出腐败的种种潜规则,动摇政治文化并渗透社会文化,从而影响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清廉,共产党人的本色追求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将清廉政治作为主要目标,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廉政经验,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本色。

  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强调:“共产党员在政府工作中,应该是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 ” 1939年,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把清正廉洁的道德品质作为共产党员的重要修养。 1947年10月,毛泽东同志把“肃清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治”作为党的一项重要政策。 1989年9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陈云同志有“三不准”:不准家人搭乘他的车;不准家人接触他看的文件;不准家人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 1993年8月,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 ”2005年1月,胡锦涛同志重申要建设廉洁政治。

  在制度建设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 “三三制”原则,即在参议会和政府组成人员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共产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三三制”不仅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密切联系了群众,起到了良好的相互监督、实现廉政的作用。延安开展的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一个伟大创举。延安整风不仅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而且从客观上使共产党政权更加清正廉洁。因此,爱国华侨陈嘉庚在分别接受蒋介石和毛泽东宴请后由衷地发出“国民党必败、共产党必胜”的赞叹。

  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反”、“五反”运动是直接针对腐败问题的政治举措,是为“进京赶考”的承诺交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严峻形势,充分认识到“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从完善体制机制上治理腐败,并认识到坚决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有效预防腐败更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要注重治本、注重预防、注重制度建设。

  清廉,拒腐防变的精神长城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治国当先治吏。纵览古今中外,腐败致身败、家亡、党颓、国破者,数不胜数。廉吏包拯在 《乞不用赃吏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一语道破腐败是政治之大敌的真理。

  腐败,小则亡身。腐败往往因小贪而起,至大贪而不可收拾。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利益分化明显,法律制度尚需完善,党员、干部面对的诱惑日益多样化,某些人因贪腐而走上不归之路。因此,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保持高度警惕,常怀临渊履薄之心,常思“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实现中国梦持续凝聚正能量。

  腐败,大则亡党亡国。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大都是通过政党来组织和运转的,治理腐败当从政党建设抓起。腐败不仅会不断侵蚀政权的根基,而且可能毁灭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苏联共产党的教训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历朝历代更替的周期律也昭示出腐败亡国的真理。对于一个政治组织来说,腐败就是一个毒瘤。腐败会削弱组织的战斗力和公信力,失去广大的群众根基,最终,由沉疴深入骨髓,随时有覆灭的危险。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腐败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清廉,德治法治的共同取向

  清风聚正气,廉政促发展。实现清廉政治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亦非一人一党之责,而要靠全社会持续不断的努力和政治监督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借鉴传统政治的积极因素,构建现代政治文明框架下的清廉政治需要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以德律己、以章束党、以法治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以德治国的最高境界,加强德治与党的作风建设的最终宗旨是一致的,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德治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用传统文化克己修身,用历史智慧通达明理,用专业知识提高水平,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权、慎欲、慎微、慎独。加强德治需要构建和谐健康的政治文化,借鉴学习现代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形成自觉用制度约束自己的良好氛围。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更需要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体制机制的完善。作为执政党,要不断完善监督机制,使党内监督有章可循、政党监督运行有效、社会监督落到实处。作为一名党员,要把党章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用党章约束自己,在实践中践行对党旗的庄严承诺;要自觉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党章的标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另一方面,政党监督也是政治监督的有效形式,通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和政治监督能力。最后,在社会监督方面,充分完善社会媒体监督的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民众的政治参与水平。

  晨钟暮鼓常盈耳,激浊扬清正当时。构建清廉政治才能不断巩固执政基础,增强政治合法性,夯实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础。只有从源头上长期不懈地抓下去,才能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院教师)

分享到:
(责编:吴斌、常雪梅)

相关专题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