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专家辅导>>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不能停留于说教和详细列题目

李俊伟

2013年06月17日14:36  来源:学习时报


   整治风气需要制度的硬约束
  从治本的角度讲,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当然,传统文化中治理社会主张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正如孟子所言:“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东汉名臣崔寔主张社会治理的要义在于:“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夫以德教除残,是以粱肉治疾也;以刑罚治平,是以药石供养也。”但传统中国并没有构筑起从上到下的健全的设防制度,束缚官员欲望释放的礼制等终究也是漏洞百出。
  现代政党无论治国理政还是从严治党,都需要制度的硬约束。制度能够合理规定相关工作部门的边界和合作原则,即制度不仅规定了人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行为边界,同时也暗含了相关部门的权力边界。党的十八大对制度建设给出了明确的方向,即“系统完备、科学合理、运行有效”,党风建设就是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逐步完善制约权力、不容突破的“笼子”。
  需要强调的是,作风建设不能停留于说教和详细列题目,而是明确处罚标准和处理细则。不合法和出轨行为只有受到处罚、付出代价才能回归或者消除,这样的处罚不仅是对个体行为的纠偏,也是对组织群体的警示和提醒。领导干部把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要在行为示范上做出样子,也要在制度建设上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严格要求。汉代荀悦在《申鉴》中说的就是“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
    构筑社会监督的防护网
  根治不良之风,需要铲除不良之风得以产生的土壤,这就不仅需要增加组织约束和制度约束,还要强化社会评价、舆论约束。智慧的古代人劝诫当政者,“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以人民的评价作为行为准则。
  将党风廉政之根深扎在群众的土壤里,提高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这就是社会善治的基本要求。社会的荣辱观、是非观、美丑观,是约束人的思想行为的有效手段。人民群众自然成为社会监督的主力,是判断社会风气清浊的标准,社会监督是优良风气的孵化器,也是不良风气的杀毒剂。现代制度学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也表明,好的意识形态是各种正向行为的助推器。社会评价与舆论影响,民间的监督,选择青史留名还是遗臭万年,是具有终极评价成效的,评价的标准就是人民群众,这是终极意义的评价。

分享到:
(责编:权娟、赵晶)

相关专题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