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群眾路線網

黨的四大的群眾觀與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齊衛平

2015年04月13日09:2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黨的四大的群眾觀與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黨的四大宣言和議決案 新華社發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黨的群眾路線思想在革命實踐中經歷了萌生、形成和成熟的發展過程。黨的四大確立的群眾觀,為黨形成群眾路線作了思想鋪墊,是黨的群眾路線思想形成的歷史起點,更是鑄造共產黨人政治本色的歷史源頭之一。深刻把握黨的四大確立的群眾觀對於我們准確理解和掌握黨的群眾路線的思想實質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四大將建成群眾黨的理念付諸實踐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時代動蕩和社會變遷的進程中應運而生。從黨的一大到黨的四大,黨的宗旨、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革命策略逐漸豐富完善,推動著黨的成長。

  中國共產黨是以一批血氣方剛的熱血青年為主體建立的政黨組織,他們不滿社會現狀,自覺挑起改造中國的歷史擔當。客觀來說,雖然他們的馬克思主義信仰體現了黨的先進性,但他們較大程度上保留著書院氣息,習慣於書齋研究,對群眾工作還很生疏。很快,中國共產黨人就意識到這個問題,並在1922年召開的黨的二大上達成共識,認為“我們既然是為無產群眾奮斗的政黨,我們便要‘到群眾中去’,要組成一個大的‘群眾黨’”,並提出“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裡面去”。“群眾黨”概念的提出,意味著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必須擺脫狹小團體局限,面對群眾、走向群眾。

  然而,黨的二大只是提出建立群眾黨的思想,並沒有明確從哪裡入手、通過何種路徑去建立群眾黨。在黨的三大之后開始的國共合作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力求把國民黨改造成為群眾性的革命政黨,把聯系群眾、發動群眾的希望和期待寄予國民黨,偏離了黨的建設的正確方向,致使工作走了彎路。基於這樣的經驗教訓,黨的四大確立了正確的群眾觀,使黨的二大提出的“群眾黨”有了明確指向。

  黨的四大確立的群眾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揭示中國民族革命運動中“最受壓迫而最有集合力的無產階級是最有革命性的階級”“中國的民族革命運動,必須最革命的無產階級有力的參加,並且取得領導的地位,革命才能夠得到勝利”﹔第二,認識到“在推翻外國帝國主義的斗爭中,須依靠無產階級及農民等一切勞動群眾之努力”“若要民族革命運動得到較徹底的勝利,固然需要最革命的無產階級站在領導地位,同時這領導階級也要能夠抓住被壓迫的各社會階級的力量”﹔第三,指出建立工人階級組織是黨深入群眾的重要工作任務,“對於各種產業工人尤其要力求其完全組織在我們共產黨指導之下,成為純階級性的獨立組織,並且要盡力發展我們自己黨的組織,力求深入群眾”“工人群眾中沒有我們的組織做主干,我們決不能和群眾結合深切的關系”﹔第四,強調“我們務必在反帝國主義反軍閥的民族革命時代努力獲得最大多數農民為工人階級之革命的同盟”。此外,還提出了注重群眾“自身的具體的政治上經濟上的利益”等開展群眾工作的方法。這些思想表明,黨的四大確立的群眾觀已經初具豐富內容。

  黨的四大的群眾觀思想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

  黨的四大形成的群眾觀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現實表達。黨的四大確立的群眾觀,其思想基礎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基本原理。歷史反復証明,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承認是人民群眾還是少數英雄人物創造歷史,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歷史觀的根本分歧。建黨初期,一些領導人在總結中國歷史經驗時已經意識到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陳獨秀曾指出,近代中國歷次社會變革總是局限於少數英雄人物,群眾只是充當“隔岸觀火”的看客角色,因此不能獲得成功。1922年蔡和森發表論文指出:“自來一班與群眾隔離的政治家或政論家他們簡直不知道或者不承認有群眾的勢力”,所以“革命數十年每每失敗,一次又踏一次的故轍”“不知真正為群眾的利益而奮斗而革命,群眾未有不感發興起的”。因此,黨的四大確立黨的群眾觀,正是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邏輯演繹和現實表達。

  黨的四大確立的群眾觀思想是深入中國革命實踐的必然結果。在黨的四大召開前的兩年裡,國共第一次合作的統一戰線促進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思考,解決無產階級革命領導權和農民同盟軍問題以及確立群眾觀,都與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實踐有關。從確立群眾觀的角度看,一方面,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為黨廣泛接觸群眾和開展群眾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共產黨人積極推動和參與下,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后,中央和地方設立了工人部、農民部等相應工作機構,客觀上為中國共產黨開展群眾工作提供了實踐機會。另一方面,國共合作統一戰線實踐中的焦點問題凸顯了確立群眾觀的重要性。當時,國共兩黨之間的矛盾沖突並不是共產黨要與國民黨爭奪領導權,而是要解決中國革命實踐中黨究竟要領導什麼和領導誰的問題。中國共產黨掌握革命領導權,是希望以爭取更廣大群眾來保証黨對中國民族革命運動的領導。由此而言,黨的四大確立的群眾觀,具有革命實踐基礎。

  黨的四大確立的群眾觀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重要體現。有了群眾觀點,就使中國共產黨與其他政黨走上不同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黨的群眾路線帶來了不同的革命景觀和革命前景。毛澤東曾說: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其中最亮點是廣大人民群眾融入革命浪潮,積極投身社會革命。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中國的命運一經操在人民自己的手裡,中國就將如太陽升起在東方那樣,以自己的輝煌的光焰普照大地。”黨的四大后掀起的轟轟烈烈革命運動,在歷史上以事實再一次証明:離開人民群眾,黨的事業將一事無成。

  黨的四大的群眾觀思想體現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開展群眾工作是黨的基本任務,也是黨歷史實踐的根本內容。1945年召開的黨的七大正式把群眾路線確立為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群眾路線在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全部實踐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黨歷史實踐的根本內容。

  堅持正確的群眾觀是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傳統,體現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觀是歷史的、具體的、發展的。黨的四大確立的群眾觀具有革命戰爭時期的鮮明特點,其主要內容是動員和組織廣大群眾積極投身革命事業,將黨的奮斗目標與群眾參與的具體實踐緊密結合。雖然黨的四大確立的群眾觀思想與黨的群眾路線思想並不完全一致,與黨執政后堅持群眾路線有著不同內容和要求,但從緊密聯系群眾的革命傳統角度上看,黨的四大確立的群眾觀與黨的群眾路線具有歷史連貫性。黨的四大確立的群眾觀,體現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始終是我們黨立於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因此,群眾觀是黨的革命傳統生成、培育和發揚之根,也是黨的群眾路線逐漸豐富、成熟並不斷延伸發展之源。

  時代變化和歷史變遷鍛造了中國共產黨人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的政治本色,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時期曾把緊密聯系群眾提煉為黨的三大優良作風,把是否堅持群眾路線作為中國共產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根本標志之一。可以說,群眾觀思想是共產黨人始終堅守的政治本色。黨的四大確立的群眾觀思想,為我們留下了一份正確認識共產黨人革命傳統和政治本色,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掘、發揚共產黨人優秀品質和堅毅品格的歷史資料。

  (作者單位: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分享到:
(責編:秦華、趙娟)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