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對同一項工作的效果評價,地方干部給出的評價基本是“好”或“較好”,當地群眾則有近1/5評了“一般”或“較差”。對同一個問題產生原因的分析,干部往往認為是客觀因素所致,群眾則認為主要是干部能力不足、服務意識不強。
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一些基層干部,在服務群眾工作中還存在著“想當然”的思想,沒有認真對待民意訴求,將良好的“自我感覺”,當作了“群眾感受”。
鞋子合不合腳、舒不舒服,腳最清楚﹔服務好不好、對不對路子,群眾最有發言權。一些干部抱怨自己又累又忙、群眾卻不買賬時,往往忘了從自身找原因。要扭轉這種“評價誤差”,就要切實轉變以自我為中心的慣性思維,隻有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吸納群眾參與的服務模式,突出民生、民需、民意的考核導向,干部才能以群眾評價來審視工作得失,找准坐標,給群眾更多的獲得感。
(來稿請寄:rmrbjrt@163.com,或傳真至(010)65368684,注明“作風征文”)
《 人民日報 》( 2015年03月18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