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派秀麗的田園風光。
春風吹過豫東大地,給蘭考帶來蓬勃生機。一個個村庄,桃紅杏白,百鳥爭鳴﹔田地裡,綠油油的麥子長勢喜人﹔原野上,一排排的泡桐樹,桐花含苞待放,傳遞著春的消息。
焦裕祿生前手植的“焦桐”,偉岸挺拔,儼然一座雄偉的豐碑。
在去年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習近平總書記把蘭考作為自己的聯系點,目的是號召全黨學習和弘揚焦裕祿同志的公仆情懷、求實作風、奮斗精神和道德情操。
讓焦裕祿精神在它的發源地煥發出新的蓬勃活力,是總書記的殷殷期盼,也是蘭考全體黨員干部在新時期所肩負的重大歷史使命。
蘭考的黨員干部不辱使命,高標准做好教育實踐活動的各項工作,起到了應有的示范引領作用﹔
蘭考的黨員干部不負重托,貫徹“四個全面”的重要論述,切實轉變作風,奮發有為,推動蘭考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城鄉面貌大變樣:
心裡永遠裝著老百姓,一切為了老百姓
一渠清水靜靜流淌,5.2公裡長的五干渠,兩岸垂柳,吐露新芽。
3月15日清晨,家住渠畔的張國偉帶著孩子走在青石鋪就的小路上,享受著清風扑面,鳥語花香。而在一年前,這裡還是一條垃圾成堆、蚊蠅亂飛的臭水溝。
當時因為環境太差,干渠周邊待售樓盤幾乎無人問津。如今這裡成為貫穿蘭考縣城區的景觀河,渠邊的樓盤不約而同地將“緊鄰五干渠”印在了廣告海報上。
“蘭考的‘龍須溝’,反倒成了我們樓盤促銷的一大賣點。”一家房地產公司負責人高興地說。
從令人避之不及的垃圾河,到百姓休閑的好去處,類似這樣的變化正在蘭考不斷地發生著。
今天的蘭考,最直觀的感受是:路平了、燈明了、水清了,環境美了。
2014年,蘭考縣新修改造城市道路12.2公裡,鋪設供水、供氣管網45公裡,實現9000余戶居民通氣通水﹔縣文化交流中心、人民廣場、蘭陽湖公園等建成投入使用,蘭考縣城綠化面積一下子新增了44萬平方米。
民有所盼,我有所應。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一大批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被蘭考縣委認真集納起來,登記建賬。群眾的呼聲就是號令。蘭考黨員干部鉚足干勁,扑下身子,扎實整改,踐行群眾路線,使件件民生期盼都有了回聲。
盤點下來,活動開展以來蘭考的民生大紅包可謂豐厚:全縣新建、改建幼兒園18所,改造校舍2.2萬平方米﹔完成了縣衛生監督所和5個鄉鎮衛生院改擴建工程﹔發放小額擔保貼息貸款1億元﹔新增就業2.2萬人﹔
發放各類救助金1.2億元﹔新農合參合率達99.9%﹔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7%﹔新建保障性住房1062套,改造農村危房2500戶,等等。
“把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為人民謀福祉上,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必然要求。”蘭考縣委書記王新軍說,“黨委、政府就是要把改善民生放在心頭,多辦實事、好事,讓廣大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不能讓群眾高興一陣子,要讓百姓高興一輩子
3月12日,蘭考縣勞動部門組織的新年第二場大型招聘會上,谷營鄉的李敏選中了一家產業集聚區的企業。當場簽下用工協議后,用工企業代表說:“別處的企業為招工難發愁,我們一上來就招滿了員。”
主辦方蘭考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呂海標說,這場招聘會,春節前就開始籌備了,通過廣播、電視、報紙滾動播出刊發展會信息,讓群眾在家就能知道各個企業招工信息。
招聘會當天,30多家企業登門攬才,場館爆滿,人頭攢動。一些沒有搶到攤位的用工企業,干脆在會場門口張榜招工。
搞了多年招聘會的呂海標坦言,過去辦這樣的招聘會,要請領導來講話,拉企業來“湊數”,給鄉
鎮攤指標,喊群眾來“走過場”。結果是,這邊宣布開會,那邊群眾“散會”。
“今年不搞花架子,隻強調一個字——實!實實在在為群眾著想,扎扎實實為企業服務。”呂海標說。
春江水暖鴨先知。干部作風的轉變,群眾有感受,群眾也有期盼。
“俺周圍的群眾都說焦書記的精神又回來了!”城郊鄉姜樓社區村民劉軍長說,“這好作風可得留住了,要讓咱百姓高興一輩子,可不能讓咱隻高興一陣子!”
是的,作風建設無盡期,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從根本上解決作風問題,最終還是要靠制度。進入2015年,蘭考縣委從六個方面新建、完善了27項制度,把教育實踐活動中取得的好經驗、好做法用制度形式固定下來、堅持下去,使之常態化、長效化。
比如,縣委重點完善了民主集中制、黨內政治生活常態化、干部選拔任用、反腐倡廉體制機制等四項制度和機制,把作風建設納入黨建日常工作,把作風要求納入黨員干部日常管理,把作風狀況納入黨員干部日常考核。
在蘭考黨員干部中已經形成這樣一種共識:隻有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把教育實踐活動中好的做法用制度固化下來,把焦裕祿精神融化到血脈中,才能做到立黨為公,清正為民,才能有效防止“四風”問題回潮和反彈。
破解“蘭考之問”:
三年脫貧,七年小康,以民生改善實現發展歸宿
多年來,一個令人汗顏的拷問擺在蘭考黨員干部面前:
守著焦裕祿精神這筆財富,50多年后的蘭考,為何仍然沒有甩掉貧困的帽子?
蘭考的黨員干部決心用實際行動來回答這一“蘭考之問”。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去年5月,蘭考縣委提出一個讓83萬蘭考人民極為振奮的奮斗目標——三年脫貧,七年小康。這個目標要比原來制定的脫貧計劃整整提前了3年。
“提出這個目標不是沒有壓力。”蘭考縣縣長周辰良說,“隻要蘭考干部群眾肯干、實干、苦干、巧干,以實現發展、民生改善為出發點和歸宿,這個跨越性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如何讓全縣5.4萬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致富?蘭考縣黨員干部精心謀劃、積極行動:主管扶貧的副縣長楊志海,帶隊跑遍了115個貧困村,對每個貧困戶精准識別,摸清了貧困程度、貧困原因。在扶貧方式上,變以往的“大水漫灌”為“精確滴灌”﹔在資金管理上,下放管理權限,在全省第一個實行縣監管、鄉審批、村實施,實現資金下撥快、實施快,農民受益快。
“扶貧還要靠典型引路。我們精挑細選了葡萄栽培、山藥種植等十幾項較為可行的創業項目,量身設計扶貧‘菜單’,確保每個貧困村都有幫扶單位,每個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村、戶都有扶貧項目。”蘭考縣扶貧辦副主任黃海龍說。
貧困戶在哪裡,蘭考黨員干部的身影就會出現在哪裡。
2014年,王新軍很忙。到任兩年多,他走完了全縣451個村。“光走還不行,要真正給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王新軍說。
就在去年8月份,王新軍和東壩頭鄉張庄村的10個貧困戶結成了幫扶對子,李大鵬是其中之一。“隔一段時間,王書記就要來看看,幫俺挑選致富項目,看俺項目進行得如何。”在王新軍的建議下,李大鵬選中了肉鴨養殖項目。
3月14日,站在自家的鴨舍前,李大鵬掰著手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自己養了一棚肉鴨,共3000隻,一個半月就可以出欄,刨除成本,純收入6000元左右。公司保底價收購,一年下來,最低能進賬4萬多元。
希望之光,照亮了蘭考5.4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之路,更讓“蘭考之問”開始破題。
這是一個精彩的開篇:2014年,蘭考縣生產總值完成213.9億元,增速位居十個省直管縣(市)第1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73.3億元,增速位居十個省直管縣(市)第3位﹔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1.3億元,其中稅收完成8.4億元,增速位居十個省直管縣(市)第3位。
主動融入資本市場,又成為蘭考人破解“蘭考之問”的妙筆!
新年伊始,蘭考本土農業龍頭企業天民種業啟動了上市計劃。“作為傳統農區,我們蘭考人必須用開放的姿態擁抱資本市場。”天民種業董事長沈天民說。
蘭考要大發展、大跨越,還迫切需要有更多的大手筆、大氣魄:
過去半年,投資10億元的禾豐集團1億隻肉鴨產業化項目,投資10.6億元的海達美新型建材項目,投資10億元的晉開集團農牧奶一體化項目,一期投資20億元的森源集團黃河灘區農業光伏電站項目,陸續在蘭考落地生根。
根據蘭考發展實際,蘭考縣委還重新調整了產業布局,圍繞家具制造及木制品加工、食品及農副產品深加工兩大主導產業和商務中心區現代服務業,著力打造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的食品及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
可以預見,一幅更為精彩宏偉的畫卷,將在蘭考人民“三年脫貧、七年小康”的征程中漸次展開。
更讓蘭考人民欣喜的是:過去的一年,蘭考被列為我省全面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綜合試驗示范縣。縣委班子一致表示: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機遇,深化改革,破除發展障礙,大膽嘗試,敢於先行,最大限度釋放改革紅利,為“突破蘭考”注入新的生機活力。
蘭考焦裕祿干部學院。習近平總書記6年前親手植下的那棵泡桐,花蕾朵朵﹔不遠處,“焦桐”卓然矗立﹔“焦桐”旁,千萬棵泡桐已蔚然成林。
一個充滿生機的新蘭考正呼之欲出。(記者 王國慶 田建光 童浩麟 翁 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