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群眾路線網

青海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解難事 打通“最后一公裡”

2015年02月03日10:5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用心打通“最后一公裡”,才能真正取信於民。青海省把為農牧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解難事作為教育實踐活動改進“四風”的著力點和突破口,下大力氣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

幫助農牧群眾解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基層的許多困難是受多種因素制約、長期積累形成的。教育實踐活動的著力點之一就是要解決一些多年想解決沒有解決的問題,彌補一些多年受條件制約對部分群眾的虧欠,讓普通農牧民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成效。

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青海省市(州)縣三級選派5189名干部進駐217個藏區鄉鎮和634個重點幫扶村,強化力量打通“最后一公裡”,群眾反映的吃水難、行路難、用電難、基礎設施條件差、增收渠道窄等問題得到了不同程度解決。

果洛州瑪沁縣尼瑪龍村地處深山,到鎮上的道路狹窄處隻有一兩米寬,一旦下雨或下雪,連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摩托車都走不了,每逢陰天下雪,牧民群眾出行就成為一個大問題,萬一有生病的牧民,隻能靠人背牛馱,翻一座大山,到大武鎮去看病。吃水也要到三裡外的河中去背,夏天遇上暴雨洪水,就吃不到干淨的水……縣委縣政府把“為民”、“務實”的要求堅決落實在實際工作中,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花大氣力幫助農牧群眾解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今年3月份,縣上為吃不到水的牧民打了機井,還配發了水泵,一口井的投入達到2.6萬元,現在尼瑪龍村,家家戶戶門口都有一口井。5月份,縣上又拿出專項資金20萬元,把尼瑪龍村到大武鎮的50公裡道路拓寬到6米,極大地方便了牧民群眾的出行。尼瑪龍村老支部書記久科說:這次縣上給我們解決了大問題,道路通到了家門口,水井打在了房門口,出行和吃水方便了許多。久科的兒媳婦高興地說:“以前缺水的時候,根本就不拖地,衣服也是好久才洗一次,現在,我家幾乎天天早上拖地,每兩三天就會洗一次衣服,家裡潔淨了,身上穿的也干淨了,人也精神多了。”

海北州有26個“農事隊”,因其特殊性,在實施農牧區建設項目時既不按農村和農民對待,又不按牧區和牧民對待,長期處於“兩不靠”狀態,成為全州特有的特殊貧困群體。2012年農事隊人均純收入較全州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相差5673元,隻有1762.92元,群眾期盼過上幸福生活的願望非常強烈。其中,海晏縣甘子河鄉尕海村農事隊是農事隊裡的“貧困典型”。教育實踐活動中,海北州委常委班子把用過硬的作風破解發展難題作為教育實踐活動整改重要內容,為從根本上解決全州26個“農事隊”,1206戶4460人的脫貧難題,州委常委班子集體赴海晏縣甘子河鄉尕海村蹲點調研、把脈“會診”,深入基層摸實情、解難事,開展“現場辦公”,深入最貧困的地區,全面了解群眾對扶貧攻堅工作的看法,傾聽群眾意見,在矛盾突出的基層一線解決實際問題,組織多部門反復研究出台了《關於加快推進牧區農事隊扶貧攻堅的意見》和《海北州牧區農事隊扶貧攻堅實施方案》,制定多項扶貧攻堅政策措施,協調2.28億元建設資金,全面實施牧區農事隊易地扶貧、推進產業發展、提升素質和社會保障建設等扶貧攻堅項目。按扶貧規劃,預期到2015年底全州26個農事隊人均純收入可達到所在縣農牧民人均收入水平,1206戶貧困群眾有望和全州人民一共步入小康。農事隊的群眾形象地說,“干部走群眾路線,讓群眾走上了小康路”。

為農牧群眾提供零距離服務

打通“最后一公裡”,黨員干部就必須沉下去,與群眾心貼心,深入田間地頭、畜棚圈舍,直接聯系服務群眾,為農牧群眾提供零距離服務。

海東市樂都區大部分鄉鎮位於山區,很多村庄距離鄉鎮和城區較遠,群眾辦事極為不便。為便於惠民政策落實,避免群眾跑冤枉路,各級黨組織立足實際,在19個鄉鎮354個村探索推行村民事務代辦制。根據証照辦理、繳費報銷、政策咨詢、民情訴求、公益服務、矛盾調解6大類多個小項代辦或協辦范圍,從新農保、新農合繳費到醫藥費報銷、民政救助,再到鄰裡糾紛調解,代辦事項涉及群眾生活方方面面,有效避免了以“不是職責范圍內”等推諉不辦的現象發生。各村設立村民事務代辦服務點由駐村干部、村“兩委”成員輪流坐班受理群眾需求。目前全區354個村民事務代辦服務站(點)共為群眾辦理事項4000多件,化解矛盾38起。

玉樹州囊謙縣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教育實踐活動中,囊謙縣各級黨員干部紛紛下沉一線,直接聯系服務群眾。記者在毛庄鄉採訪時看到,農牧民家中都挂著一張黨員干部聯社情況表,詳細記錄黨員干部姓名、職務、聯系電話、聯系牧民戶數等情況,牧民隻要一個電話,黨員干部就能上門服務。賽吾村村民阿扎告訴記者“我去年底看病花費兩萬多元,但因為不識字,不會說漢話,醫療費用遲遲沒有報銷。今年我按照鄉裡發放的黨員干部聯社情況表上的電話,把聯系我家的鄉干部扎西叫過來說明了我的困難,扎西二話不說,帶著我的住院票據,騎著摩托奔波了近百公裡,到縣上替我辦理了報銷手續,並把所報的1.7萬元現金送回了我家。”

農村牧區是聯系群眾的難點,擴大覆蓋面的重點卻在城市社區。青海積極開展在職黨員進社區報到為群眾服務工作,全省6.11萬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認領服務崗位4053個,完成服務項目2211個(次),累計投入資金355.7萬元,為群眾辦了一批實事好事。

讓基層有能力願意為群眾解決問題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基層干部為群眾辦事沒條件,人心浮動積極性不高是一個老大難問題。青海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從關懷、激勵、幫扶出發創新機制,改善基層辦公條件,提高人員工資待遇,激發了農村牧區、城市社區黨員干部的干事熱情。

強化對基層的投入,讓基層有能力干事,有能力幫助群眾解決問題。青海針對部分基層基礎條件薄弱的實際,盡最大努力把人力、物力、財力向基層傾斜,提高村(社區)運轉經費補助標准,達到大村4萬元、小村3.5萬元,社區不低於5.5萬元﹔今年,省財政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拿出3.17億元為每個重點幫扶村落實50萬元幫扶資金。

提高基層干部工資待遇,讓基層工作人員安心干事,願意干事。青海全面提高村(社區)“兩委”成員報酬標准,村“兩委”主要負責人年報酬提高到上年度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1.7倍(加強“三基”建設中盡一步提出要達到3倍的增長目標),社區“兩委”成員月報酬標准達到上年度全省社會平均工資水平3096元。採訪中,小橋大街辦事處小橋社區黨委書記黑興梅說:“以前社區工作量大,忙起來甚至連飯都吃不上,工資待遇還低,辦公條件也不好,大家干活的積極性不高。自從去年以來,社區“兩委”成員月報酬標准提高了,大家非常高興,從1350元大幅上調到3096元,現在這份工作非常搶手,工作由被動變為主動,社區兩委的工作比原來好開展多了……”。

在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同時,青海堅持兩手抓,把整治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作為改進“四風”,打通“最后一公裡”的另一個抓手。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914項﹔縣鄉村建立健全綜合辦公服務中心2491個﹔公開和簡化辦事程序的單位976家,佔全部單位的56.4%﹔查處“吃拿卡要”“庸懶散拖”問題34起51人﹔對存在“三難”的21個單位,38人次進行了通報批評。 

分享到:
(責編:權娟、秦華)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