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群眾路線網

通渭“主唱”群眾路線

張欽

2015年02月02日15:21  來源:瞭望觀察網

承接好改革任務,一要准確把握改革試點原則和價值取向,二要直面群眾呼聲訴求,三要注重調動群眾積極性。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發布一系列改革戰略,如何將之落到實處是改革成敗的關鍵所在,也考驗著各級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的智慧與創新能力,地處甘肅中部的貧困地區通渭縣將改革發展與群眾訴求相結合,探索群眾參與的改革路徑。

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甘肅省通渭縣委書記令續鵬認為,改革應該建立在群眾參與的基礎上,相信群眾,調動群眾,依靠群眾,“一要准確把握改革試點原則和價值取向;二要直面群眾呼聲訴求,重在破解群眾關切的難點、重點問題;三要注重調動群眾積極性。”

他分析說:建立健全群眾參與全面深化改革的機制,力求實現高質量完成改革試點任務,可以實現改善黨群干群關系和群眾共享改革成果的多贏局面,“讓群眾參與改革目的在於,急群眾之所難,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

“多替群眾想一點”

信訪是基層普遍面對的問題,也多是讓基層政府頭疼的難題,通渭亦不例外。以信訪聯席會議制度為例,長期以來,主要是開會傳達貫徹落實黨的政策、方針和文件,很少解決實際問題。

如今,通渭縣將這一機制落到實處,把傳達精神與解決問題相結合,規定信訪聯席會議每月開一次,就是解決當月發生的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跟蹤問效,化解久拖不決的老大難問題。

同時,延伸縣委書記大接訪制度,探索建立了群眾約訪縣委書記制度。令續鵬回憶說:“過去,一些群眾來信來訪,反映問題,點名要見縣委書記、縣長。但我們有時下鄉、開會、辦事,群眾的意願不能及時滿足,即使第一時間接待了來訪群眾,也沒法提前做調查研究,一般沒法當場解決問題。而農村百姓來一趟縣城不容易,不能讓他們經常來回跑路。”

針對這一現象,通渭縣明確規定,隻要群眾強烈要求見縣委書記、縣長,那信訪部門就無條件記錄下來,在下一個月的縣委書記定期大接訪中,約群眾面談。在此期間,相關領導還可以做一些調查研究,了解問題的來龍去脈,大大提高了解決信訪訴求的效率。

令續鵬感言:“制度建設不在於多,文章不在於長,隻要往前推進一點,觸角再延伸一些,多替群眾想一點,效果就會顯現出來。”

讓群眾深入參與改革

多年來的基層實踐,讓令續鵬摸索出三條屢試不爽的成功經驗:

其一,讓群眾參與改革,基礎在於公開。從2014年開始,通渭縣委常委會班子帶頭,實行縣委常委每月定期通報制度,每月定期晒作為。又如在用人制度改革方面,實行“先入庫后提拔、先考核后調整”,一般在年中不調整干部,力求把干部的業績和群眾的意見通過公示公開的方式都體現出來。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令續鵬表示,通過這些辦法,減少了一些不干事、圍著領導轉、找人說情的人的活動空間,把能干事、會干事、想干事、能干成事的人選拔到重要崗位上來。

其二,讓群眾參與改革,賦予群眾參與的權利是保障。以道路建設為例,通渭縣充分發揮群眾力量,賦予其監督權利。令續鵬說:“過去也碰到過農村公路建設質量存在瑕疵的問題。從表面上看,工程質量問題是一個施工問題、技術問題、監管問題。但實際上是行政管理、創新方面的問題,甚至其中還穿插著工作作風問題,需要打破一些利益障礙。”

2014年,通渭積極探索群眾參與機制,建立了第三方旁站式監理,由村干部、群眾代表等3∼5人進行旁站式監理。群眾發揮近身優勢,對在監理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向縣鄉兩級反饋,由交通部門和鄉鎮負責查處和督促整改。

“有些鄉鎮,一些被選為監理員的老人提著小板凳坐到施工現場監管。”令續鵬說,“由於群眾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個別施工方偷工減料的問題得以及時發現。”

其三,讓群眾參與改革,歸根到底還是要尊重群眾的選擇。通渭縣地處干旱地區,過去這裡農業廣種薄收,近幾年,通過發展以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為代表的旱作農業技術,昔日的吃救濟糧大縣一躍成為全省排名前五位的產糧大縣。

期間也出現一些問題,以“老百姓種什麼、怎麼種、什麼時間種”的問題為例,過去存在以行政命令方式推動的不足,對於群眾的意願重視不夠。如今,還自主權於群眾之后,群眾自主安排覆膜時間,更加有效地破解了耕地多、勞動力少的問題。

另外,由於全縣地域較大,鄉鎮差異較大。之前,政府給各個鄉鎮下任務,一些高海拔的鄉鎮不適合種植玉米,而適合種植馬鈴薯,但也下任務。今年,不同鄉鎮發展什麼脫貧富民產業,需因地制宜,尊重群眾的選擇。

分享到: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