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群眾路線網

人民論壇:“鋸斷的木頭好抬”

陳國明

2015年01月30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扶貧點工作時,因為需要維修村小學,便與七八位老鄉到林場伐木。選定一棵樹,輪番下鋸,一會兒便將其放倒。問題來了,怎麼抬回去?整棵抬,七八個人出力不均,走山路難免蹣跚磕絆。一位老鄉說:“我們鄉下有個說法,鋸斷的木頭好抬!”於是,削枝留干,按所需尺寸鋸成四截,分組扛抬,一起往回趕路。不到四個小時,四截木頭整齊地碼放在村小的操場上。

  鋸斷的木頭好抬,恰在說明責任清晰的事情好辦。“事無定分,則人人各諉其勞而萬事廢﹔物無定分,則人人各滿其欲而萬物爭。”古代士大夫把事、物皆有“定分”作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要務。企業管理實施“泰羅制”,劃定工序,明確責任,大幅提高了工廠生產效率。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責任到戶、權益到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讓數億農民解決溫飽、邁向小康。可以說,明晰責任能定紛爭、增效益,甚至能創造傳奇。

  經過教育實踐活動的洗禮,一些黨政機關清風吹拂。首辦責任制、包訪責任制、限時辦結制等明責授權的制度相繼實施,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等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整治,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的現象大為減少。然而,不正之風,樹倒根存。推諉扯皮的現象,時有發生。比如身邊同事居住的小區出現違章建筑,他在政府部門“向下交辦”的回應中,從區政府追問到城建局,再追問到街道辦,歷時近兩月,最終得到答復是“沒有執法權”。基層治理中,如此這般的推來擋去,問題依然積壓,讓群眾感到心涼。

  切莫小看這種推諉扯皮現象,它似乎有一種“魔力”。事情一旦陷入“推”的旋渦,簡單會變得復雜,容易也會變得困難﹔人一旦遇上“推”的循環,熱情再高也會冷卻,信心再足也會泄氣。要戰勝它,你必須意志特別堅強,耐力特別出眾。不然,隻能望“推”興嘆。

  推諉扯皮的存在,規章制度的不合理常是重要原因。有的制度要求齊抓共管,但各方責任不明,誰也不去管﹔有的規定過於原則,操作性不強,讓人生出把問題推出去了事的惰性﹔有的機制脫離實際,擔心實行起來引發矛盾,管理者隻好消極等待。從這個角度看,完善制度,是作風建設的題中之義。但必須看到,任何規章制度的科學性和適用性都只是相對的,不可能什麼都規定清楚。一些干部沒有責任意識,即使“木頭”鋸斷了、責任清楚了,還是不願把“木頭”往肩上抬,又怎能去歸咎制度呢?有的人在其位不謀其政,碰上矛盾繞道走,遇到群眾訴求躲著行,面對這樣缺乏擔當的干部,惟有堅持嚴格督查和嚴厲問責,方能促其認真履責不虛蹈。

  “我們做人一世,為官一任,要有肝膽,要有擔當精神,應該對‘為官不為’感到羞恥”,習近平總書記的告誡,對於那些缺乏擔當的人不啻一記當頭棒喝。從面對任務的那一刻起,就明晰責任、勇擔責任、牢記責任,這既體現價值觀,也是為政者重要的方法論。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30日 04 版)

分享到:
(責編:權娟、秦華)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