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群眾路線網

(狠拔作風建設“軟釘子”③)

大家談:拔“軟釘子”要下“硬功夫”

2015年01月27日08: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狠拔作風建設‘軟釘子’”討論開展以來,引起各方強烈關注。我們收到了大量讀者來稿,反映他們遭遇的“軟釘子”現象,表達對“軟釘子”的痛恨。感謝大家的參與,囿於篇幅,我們隻能有限地摘編,在此致歉。

  實際上,“庸懶散浮拖”這類現象,是老問題,也是新難點。從各地此前的實踐看,有一些治理高招,也遭遇“硬骨頭”。今天,我們約請對作風建設負有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的兩位基層書記,從他們的實踐體會中,看看有什麼妙招可以借鑒,聽聽有什麼苦惱需要解決。同時,我們也繼續歡迎各方人士,一起來為拔除“軟釘子”建言獻策。

  來稿請寄:rmrbpl@163.com或傳真至(010)65368684

  ——編者

  拔“軟釘子”當橫下一條心

  福建寧化縣委常委、紀委書記 劉小彥

  庸懶散浮拖、為官不為,這些“軟釘子”的存在不僅是能力問題,更是思想作風問題,是對法定責任的怠慢,對群眾訴求的漠視,嚴重影響黨群干群關系,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

  軟釘子之所以“軟”,因為它往往附身於現行的一般規則。在規則之內“打轉轉”“兜圈子”,該履責的時候不履責,要麼借口政策不完善,要麼借口別人不配合。這種鑽制度空子的軟釘子,是當前作風建設的一大難點。

  正因軟釘子難拔,更要橫下一條心,久久為功,才能見效。排除軟釘子,需要對一些行政運行機制進行調整。不僅要抓窗口服務,更要抓背后的權力運行﹔不僅要抓態度好壞,更要監督態度背后的行政規則。

  要找好“工具”,解決“用何拔”問題。當前,作風問題日趨隱蔽化、變異化。如何讓軟釘子顯形?一方面,要加強群眾監督,尤其要用好網絡信訪舉報平台,開辟更暢通的渠道。另一方面,要加強載體推動,組織廣大干部“進村組、聽民聲、解難題”。

  要善用“方法”,解決“如何拔”問題。對付各種軟釘子,首先要在制度上想辦法,進一步明確行政審批流程和辦結時限,督促各單位對項目審批、本職業務、群眾訴求事項進行全面梳理﹔其次要加大公開力度,對群眾辦理事項的內容、流程、時限和要求在政務公開欄上進行全面公開公示,形成倒逼壓力。

  要掌握“力道”,解決“敢於拔”問題。橫下一條心糾四風、拔軟釘子,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突出主責主業,嚴格執紀監督問責。尤其要重視群眾舉報、明察暗訪、網絡媒體等渠道,發現問題一律核查,核查處理一律從快,查處問題一律從嚴,並在第一時間點名曝光。

  要嚴格“標准”,解決“為誰拔”問題。干部作風好不好,服務滿意不滿意,群眾最有發言權。更有針對性地開展群眾測評,比如組織辦事業主、基層群眾對具有審核審批職能的部門進行勤廉測評,對服務窗口單位進行滿意度測評,並在全縣公開通報結果,對直接責任人和分管領導進行嚴肅問責。

  (本報記者趙鵬採訪整理)

  治“為官不為”要剛柔並濟

  廣東深圳坪山新區黨工委書記 楊緒鬆

  十八大以來,中央以上率下,力行八項規定、持續反對“四風”,黨風政風為之一新。然而,隨著改作風深入推進,我們發現,一種為官不為的暗火在滋生蔓延。時有群眾抱怨,有些干部手不伸、錢不拿,但事也不辦。

  應該看到,治理“四風”、整治歪風,只是改作風邁出的第一步,再進一步就是要激發干部勇於擔當、敢於作為。在正風肅紀的政治新生態下,亂作為的明火易滅,不作為的暗火難熄。以前也曾有過規章制度,但往往或失於疏鬆、或失於片面。同“四風”相比,為官不為不是顯性的違法亂紀行為,更具有隱蔽性、模糊性。

  對於“四風”,我們可以架起一條“不許干”的底線,一旦觸碰就雷霆出擊、鐵腕整治。但對“為官不為”,則很難劃出一條“應該干”的紅線。因此,應該剛柔並濟,一手抓問責、一手抓激勵,將整治不為和倡導有為兩手結合。同時,還要進一步把規章做細,多方向用力促進解決。這也說明,拔除“軟釘子”,不能僅僅依靠紀委發力,更需各個部門協同努力。

  為此,我們出台了《關於治理“為官不為”的激勵和問責實施辦法》,讓反向問責與正向激勵雙管齊下。一方面,樹立問責的威懾力。軟釘子之所以難以拔除,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問責的模糊性。什麼是不作為,什麼是不擔當,缺乏明確的界定、細致的區分,就會讓庸政懶政惰政成為漏網之魚。對此,我們逐一列出11種不作為、11種不擔當情形。明確了問責方式,可以避免問責流於形式。

  另一方面,用好激勵的指揮棒。為什麼會有人抱怨說“做好官難,做一輩子好官更難”?原因就在於,對敢作為的干部缺少保護機制。“你在前邊干,他在旁邊看,干好了他說‘早該如此’,干錯了他說‘意料之中’”,要干事就要冒一定的風險,如果缺少正向激勵,隻會讓智者裹足、勇者止步。對此,我們實施10種獎勵性激勵、10種保護性激勵,為敢作敢為、不怕得罪人的干部受到誣告時撐腰打氣,形成激勵干事、寬容失誤的氛圍。

  《辦法》實施以來,盡管也有不小困難和阻力,但總體受到歡迎,導向明顯,証明了“用問責劃定底線,用激勵形成導向”的方向是正確的。也因此,我們會堅決推進落實,希望讓改作風的實際成效,體現在為民服務的點滴中,彰顯於干部干事的熱情裡。

分享到:
(責編:權娟、秦華)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