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地方領導到農村調研,問一位老大爺:“老先生,今年咱們這個地方的GDP是多少啊?”老大爺一臉茫然:“GDP是啥東西呀?”
領導干部深入基層,聽一聽群眾的心聲,是好事。但一張嘴就書生氣、文件腔,群眾一聽,問的是和自己無關甚至聽都沒聽過的問題,心裡難免犯嘀咕,對不上話、接不上嘴,調研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怎麼拉開話頭,看似簡單,實則不易。要讓群眾聽得懂、聽著親切,更要能想到群眾心裡去,才不會“話不投機”。生動親切的語言,往往是增進了解的敲門磚、加深感情的潤滑劑。毛澤東同志說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習近平總書記說的“一些不良作風像割韭菜一樣,割了一茬長一茬”,就讓人印象深刻。多說群眾聽得懂的大白話,打開他們的話匣子,是聯系群眾的基本功,更是改進作風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