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前,大清北洋水師並非弱不禁風,相反實力可謂雄踞亞洲,甚至引起日本的恐慌。但當時也有日本人輕蔑地說:“謂中國海軍之可慮,則實不足以知中國也。蓋中國之積習,往往有可行之法,而絕無行法之人﹔有絕妙之言,而絕無踐言之事。”
這樣的說法,當然充滿了傲慢的偏見。但它從另一個側面讓120年后的我們悚然警醒。今日之中國,早已不是那個任人欺凌的舊中國,但要更上層樓,非得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不可。面對“四個全面”的時代重任,要“把人民的期待變成我們的行動,把人民的希望變成生活的現實”,抓落實才能夢想成真。這就是為什麼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崇尚實干、狠抓落實”的原因所在。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風政風如清風扑面,方方面面都嚴起來了。然而,從嚴要求,還需以實為行,更看落實成效。油門踩得震天響、就是不見車輪轉,隻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雷聲大、雨點小,隻挂帥、不出征,凡此種種工作中屢見不鮮的怪現象,都只是表面上的“嚴”,是做給別人看的,而不是真想干。因此我們看一個干部有沒有嚴起來,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他實不實。看一個地方風氣嚴不嚴,就看抓落實有沒有蔚成風氣。
為什麼一些好政策總是不能轉化為基層發展的動力?為什麼有的好措施在基層變形走樣被變通?為什麼有的干部想為百姓辦實事群眾卻不領情?關鍵就在於沒有把上級精神、政策要求對接基層實際、對接百姓心聲,而是照貓畫虎、機械執行。當年,毛澤東同志就批評過這種人:“盲目地表面上完全無異議地執行上級的指示,這不是真正在執行上級的指示,這是反對上級指示或者對上級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說到底,還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在作祟,沒有吃透中央精神,隻滿足於當“二傳手”,更沒有沉下心去走進實際、貼近群眾、研究問題。
還應當看到,有的工作沒落實,有些政策推不開,並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態度問題。病根就是缺少政治意識、大局意識、使命意識,受限於狹隘的思想。諸如地方保護主義、“中梗阻”現象、“九龍治水”困局、“各吹各的調”的嘈雜,俱是這種狹隘意識的表征。有的部門奉行“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有的干部嗜好“我的地盤我做主”,對上級政令決策合意則取、不合意則舍,玩陽奉陰違、打“太極拳”那一套。把改革推向縱深,動別人的利益沒意見,部門的、自己的利益動不得﹔以法治為引領,把別人的權力關進籠子可以,自己可以搞點關系、不受約束。設若不拆除地方利益、部門利益、個人利益的心牆,不擺正“螺絲釘”位置,不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就難以做到政令暢通、令行禁止,再好的目標,再好的藍圖,也只是鏡花水月。
古人雲“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這裡的關鍵就在這個作字。要實現億萬人民的夢想,我們身上的擔子不輕。惟有嚴字當頭,靠實立身,一肩擔子挑到底,我們才能無愧於人民的期待與重托。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26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