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群眾路線網

(歲末年初探作風)

調研要“走心” 不要“走過場”

2015年01月21日08:5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同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時強調,要把調查研究作為基本功。

  調查研究是聯系群眾、發現問題、科學決策的重要途徑,越深入基層,就越了解民情﹔越融入群眾,就越凝聚民心。但是,一些領導干部調研走馬觀花,下鄉作秀抖派,這就背離了調查研究的初衷,必須堅決糾正。

  華而不實的調研作風是否仍存慣性?回歸本真的調研方式如何管用?本報記者跟隨基層干部,來到田間地頭、街道社區。

      

  河南汝州市整改抗旱幫扶方式

  工作隊不怕“走夜路”

  本報記者 朱佩嫻

  河南汝州市大峪鎮的邢窯村地處大山深處,2014年七八月份,全國最大的旱情就在這裡發生。

  62歲的邢窯村村支書邢建功回憶,旱情最嚴重時,全村12口常年吃水的井隻剩一口老井勉強能“刮”出水來。

  然而去年8月有媒體曝光:鄉裡領導來到村裡,十分熱情地給村裡送來50個大白塑料桶,每個能裝三四百斤水,但前后沒幾分鐘,干部們拍完照后就匆匆離去,再沒來過。

  提起這事,汝州市委書記高建軍緊皺眉頭:“這警醒我們,要把群眾的事情做扎實。”隨后汝州市要求市直委局對口幫扶飲水困難村。

  怎樣確保老百姓有水喝?汝州市水利局派副局長李來偉負責此事。

  “這下可好了!以前都是我開著面包車去城裡找水,現在是市裡的領導主動來解決困難。”邢建功說,“吃水最困難的時候,水利局干部每次來走訪,都開著兩輛送水車,一輛送水車裝10噸水,每隔兩三天來一次。”

  村裡有口機井,為何打了一年還沒用上?經過水利局調查發現,井打成后,電力工程建設跟不上,水還是抽不上來。了解情況后,水利局立即和電力部門對接。不到一周,村裡的機井就能抽上水了。

  “旱情緩解后,局裡領導每周還會花一兩天來村裡串串門,摸摸情況。每次來總不忘去施工隊,讓他們加快鋪設自來水管的進度。”邢建功說。

  與邢窯村相似,汝州市陵頭鎮段子鋪村也是常年缺水的山區,汝州市委辦是段子鋪村的對口幫扶單位。

  “我和另外3名同事組成駐村工作隊,專門配合水利專家實地勘察、查找水源,確定打深井的合適地點。”汝州市委辦公室紀檢員樊和平說。

  “他們經常是夜裡九十點來,說是走夜路不耽誤白天工作。”段子鋪村支書王登科告訴記者。

  然而,樊和平在與村民聊天時發現,雖然旱情已經過去小半年,但后遺症還遠未消除。比如旱災過后,冬天村民的存糧不足。

  “目前正統計吃糧緊張群眾的人數,挨家挨戶地摸查。”樊和平說,“已經和民政部門聯系好了,先為困難群眾派發一些糧食。”

  “做好幫扶先要搞好調研。調研工作關鍵要做在群眾要求之前,做到不虛、不空、不偏。”高建軍說。據了解,汝州市從市直機關黨員干部中選出138名優秀干部組成46個駐村工作隊,下派到各個軟弱渙散村,進行調查研究,為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2456件。

    

  陝西西咸新區嚴控陪同接待

  “調研不是講面子的事”

  本報記者 方 敏

  去年12月25日,陝西西咸新區灃東新城三橋街辦新入職的公務員小張第一次“遭遇”了上級領導的調研。“此次調研涉及城管、環保等許多部門,陣仗應該小不了。”負責協調的小張盤算著給大會議室擺多少紙、筆以及杯子比較合適。哪知到了現場,才發現“和自己原來想的不一樣”。

  上午9時,灃東新城管委會副主任陳洪濤趕到社區,一輛車,4個人。來到社區,陳洪濤和社區主任張素華簡短會面后,就趕往調研現場。社區這邊也隻安排了相關業務口的一兩名同志陪同介紹。

  陳洪濤來到一個以拆遷過渡安置房為主的小區裡,聽取這裡暫住村民的建議,並一一記錄在案,能現場協調的就和街道相關單位直接進行對接解決。

  “小區提的較多的意見是沒有專門的社區生活垃圾回收點,此項工作納入街辦、城管和環保部門的工作考核。”陳洪濤說,“這個事情我還會檢查落實情況,這也是考核的硬性指標和內容。”

  臨近中午,記錄了一堆內容的陳洪濤一行才結束調研。回到辦公室開了個簡短的會議后,就直接驅車趕回管委會吃午飯。

  “領導來調研,不需要我們陪同吃飯嗎?”小張有些疑惑。“現在有規定,同城公務活動不安排用餐。我們也沒准備陪餐。”張素華笑著說。

  就在這次調研的幾天前,灃東新城管委會剛剛召開完全體干部大會,管委會主任康軍就在會上對如何開展調研談了談自己的看法:“調研不是講面子的事,是去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不是去擺譜耍威風的。陪同的人再多,能管什麼用?”

  看來,小張所碰到的情形並非偶然,而這樣的調研也受到大家的歡迎。“陪同人員精簡之后,調研話題不再東拉西扯,更加務實,效率也更高。”一位干部感慨道。

     

  四川旺蒼縣杜絕“談一談、轉一轉、看一看”

  下鄉筆記成了“發展台賬” 

  本報記者 張 文

  去年12月的一天,記者來到四川廣元市旺蒼縣。縣委組織部部長王爾敏從辦公桌抽屜裡抱出厚厚幾本記事簿,說:“這是2014年前三季度的調研筆記,每次調研都有記錄。”也許是經常翻閱,幾本記事簿的厚皮封面均有些破損。

  王爾敏每個月至少會參加三四次調研活動。“即使是到最偏遠最貧窮的鄉鎮,隻要沉下心做調研,就會發現調研的趣味和意義。”他說。

  “找下級談一談、背著手轉一轉、帶著隊看一看”,旺蒼當地群眾曾這樣總結考察調研走過場、說空話的現象。

  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以來,旺蒼縣委規定,不定期隨機抽查、調閱黨員干部的調研筆記,對調研考察走過場、群眾滿意度差、整改不到位的黨員干部,一律暫緩職位升遷,而且相關部門“一把手”要到縣委作出檢討說明。於是,“台賬式”的調研筆記應運而生。

  “以前有的調研不到半天就結束,現在經常下去三五天,與考察對象一起吃住。”王爾敏說,從抽查情況來看,現在的黨員干部做調研更細了,“有的干部,下鄉一次,就能寫出三五十頁的筆記”。一本本調研筆記都會成為關於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台賬”,是寶貴的一手資料。

  該縣三江鎮厚壩村村民趙甲錫曾與鄰居因林地產生糾紛,王爾敏去年初到該村考察得知此事后,仔細調閱了該村林地查勘的技術手冊和檔案,並訪問了十多家有林地的農戶,充分了解林權問題。在該村住的三天裡,他寫了幾十頁筆記,最后才到趙甲錫家調解。結果,一起久調不決的糾紛迎刃而解。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王爾敏認為做調研時,筆頭上不下功夫,就不會對問題形成系統的認識,也就不能“以理服人”。

  “做調研靜不下心的、考察時眼望著天的,這類干部不用為好。”旺蒼縣委書記張尚華表示,調查研究的作風奠定了后續工作的基礎,必須沉下心氣、投入心力。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21日 13 版)

分享到:
(責編:權娟、秦華)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