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衙門作風、“軟釘子”現象,群眾反映強烈的這類問題,正是作風建設中需要進一步嚴起來、實起來的地方。
上期,我們發出了征稿預告,希望廣大讀者網友來說說工作生活中遭遇的“軟釘子”。今天,我們選登部分稿件,尤其希望相關部門能聽一聽百姓的“惱心事”,看一看自己的工作中是否也存在這些現象,對照檢查,落實改進。
來稿請寄:rmrbpl@163.com或傳真至(010)65368684
——編 者
辦事人出去辦事了
湖南湘西 劉振軍
近日,本地一街道黨工委書記,帶著干部到群眾家裡道歉。事情起因是,該居民到街道辦跑了兩趟,均被告之工作人員外出,讓他下次再來,但“下次”還是扑了空,以至於一件特急的事久未辦成。第三次來時,又碰到了相同情況,幸好在辦事大廳遇到了黨工委書記,聽完居民訴苦后,馬上叫回外出辦事的干部,事情才得以解決。
具體經辦干部或者分管領導外出辦事去了,這也是難免的、正常的。甚至,如果這辦事還是“送服務上門”,值得點贊。但是,就算要出去辦事,也無論如何不應影響群眾上門來辦事。說到底,此類情況,也是聯系群眾、服務群眾觀念偏差的具體體現。
服務群眾沒有休止符。有事外出,也應想辦法提前告訴上門辦事的群眾,或委托他人代替自己暫行職能,不能想當然地一“走”了之,讓群眾一趟趟地白跑。具體經辦人員,或者分管領導經常“不在崗”,平時的為民服務工作哪怕再出色,最終沒解決好群眾的訴求,也表明“四風”問題沒解決徹底。
字小、話繁、術語多
安徽肥西 韓丙銳
前幾天,友人和我“訴苦”,到窗口單位辦事最怕聽到三類話:一怕“踢皮球”——“你問問別的單位,我們不清楚”﹔二怕“拖字訣”——“這事你再等等,過幾天再來”﹔三怕“打太極”——“流程都在那,你自己看”。這些話聽上去都彬彬有禮,還真挑不出太多不是,但這一顆顆“軟釘子”卻扎得群眾心中流血。
究其原因,在於一些窗口服務單位,隻知“自掃門前雪”,光對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門兒清”,對其他基本服務的便民程度缺乏了解,也不想去了解,少了點主動服務思維和擔當意識。比如一些單位公開的辦事流程“字小、話繁、術語多”,很多人看上好幾遍都難以弄懂,問工作人員,回答莫過於“你再仔細看看”。其實,既然是對群眾公開的流程,就應該讓老百姓一目了然、立讀立懂。
拔掉這些服務群眾的“軟釘子”,不妨從創新、簡化流程開始。我們這兒的消防機關,為讓群眾在突發火災中快速使用滅火器,編寫了“滅火器口訣圖”:“一拔安全栓子,二壓手提把子,三對火苗根子”,配上形象的漫畫,就讓人迅速記住了使用方法。此種創新表達方法,有利於讓群眾迅速了解辦事流程,少跑冤枉路。
“意思意思”動作快
遼寧阜新 張 成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后,許多單位服務群眾的態度有了明顯改觀,可辦事效率卻沒有同步提高。特別是具有審批職能的單位和部門,辦事流程說是“一站式”和“全程式”,辦起事來仍然“障礙重重”。
“吃拿卡要”不敢公開提了,但暗示“意思意思”的現象依舊比較嚴重。比如到基層派出所辦理戶口准遷、街道辦事處開具証明、人才服務部門登記統計、低保戶資格呈報審批等等,很難既方便又快捷地把事兒辦好。雖然群眾對“四風”深惡痛絕,但為了讓事情盡可能辦得快一點,隻好違心給對方“好處”。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一些干部權力尋租的毛病依然未改。不給好處不辦事,不見兔子不撒鷹,搞“挂空擋”“玩空轉”,最終造成表面上“萬象更新”,實則“依然如故”。要杜絕“新衙門作風”和“軟釘子”現象,就必須切斷那些想伸亂伸的手,防止它們影響和破壞當前形成的好風氣。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20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