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群眾路線網

(大家談·狠拔作風建設“軟釘子”)

“軟釘子”到底卡在了哪裡?

趙 鵬

2015年01月15日08: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昨天本版刊發《警惕“新衙門作風”蔓延》,反映當前基層干部雖然亂作為的少了,但不作為、慢作為問題浮出,引起讀者共鳴。今天刊發的這篇文章,反映的是另一種“軟釘子”現象。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告誡,要“橫下一條心糾正‘四風’”。隻有嚴起來、實起來,拿出韌勁、使出狠力,久久為功,拔掉作風建設中的各種“硬”“軟”釘子,才能把群眾路線真正落實好。

  為此,我們將圍繞作風建設的“軟釘子”問題展開討論。歡迎廣大讀者來稿,說說你遭遇的“軟釘子”現象。特別歡迎基層干部、相關學者一起來剖析“軟釘子”成因,建言“拔釘子”之策,共同將作風建設推向深入。

  來稿請寄:rmrbpl@163.com或傳真至(010)65368684 

  ——編 者 

  

  改進作風的效果,不僅要與歷史常態比,更要和當下需求對表,不僅要辦事,還得辦成事,尤其要辦好難事

  

  年初到閩南下鄉,了解發展困境之下的轉型。說起來,當地各級政府為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擺脫困境,真下了不少功夫:有設立企業應急保障周轉金的,有請來專家為企業把脈的,有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的,還有降低門檻放寬政策促進企業准入的……

  效果如何呢?“這些措施都挺好,但最好還是在轉作風上多下硬功夫。多提高一分鐘辦事效率,我們企業一天就能少損失不少錢。”一位經營數控機床企業多年的企業主直言不諱。

  他給記者算了筆賬:他所在的城市有大大小小民營企業十幾萬家,每天企業還銀行貸款流水額總量至少在幾千萬元甚至億元以上。還款過程中,少不得要找各種相關機構辦理手續、加蓋公章。可讓企業頭疼的是,在這樣一串必走程序的過程中,隻要有一兩個部門找不到人、蓋不到章、辦不了事,企業就得承受利息損失。這樣算下來,豈不損失不菲嗎?

  為什麼不能順順利利辦成事呢?一種解釋是說相關工作人員開會去了、下鄉去了、出差去了﹔一種私下說法,是懶得一天給你辦結,或者一開始是張三做的,后面李四絕不插手。“辦事的人笑臉倒是不少,可辦事效率依舊不高。”這就是“軟釘子”,條條都在規范內,事事辦起來不順暢,卻讓人哭不出。

  “領導下來調研了不少,各種扶持政策也出台了不少,但一到具體事、要找具體部門時,又難辦了。結果變成,兩頭最急、中間不急。”把這話帶給部門機關干部聽,他們的回答是:“我們就是辦具體事的,至於你說的這些協調統籌、通盤醞釀,那都是領導們的事。”

  為什麼政策出台了,事還辦不順呢?一種是執行政策的人“吃不透”政策,隻清楚自家分管的這攤,卻搞不懂別人的那條線,干脆先放一放、看一看。“怎麼也得先湊齊了人會商一下吧?”結果意在提速成“特快”的政策,又降低成“普快”,甚至反而更慢了﹔還有一種,覺得一些政策對本部門不利,或是給本職工作增加了難度,就會先來一通抱怨,“憑什麼不先從別人那改起來呢?”這又是一種“軟釘子”,說改革都同意,但得別人先做﹔研究問題也可以,但得先等別人出主意。

  這些“軟釘子”,實質都一樣,就是作風出了問題。

  當然,該誰的工作,誰來承擔﹔該走的程序,不能隨意越過。關鍵是這些責任分工和程序設定,到底是為了自己工作方便,還是為了群眾辦事方便?不敢用、不願用新思路、新措施解決問題,到底是真不會用呢?還是怕給自己帶來風險、利益受損?

  看似“軟釘子”,實則是“硬傷”。作風嚴者,盡責首盡心,程序是加速並保障辦事的利器﹔作風不嚴者,程序就變成了“擋事”的借口。即便是沿海發達地區,干部也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覺。經濟社會越發達,面臨的問題越復雜,群眾和企業對政府提出的要求也越高。消除“軟釘子”,恰恰是倒逼作風建設、機制理順、全局統籌必然要碰到的“硬骨頭”。

  改進作風的效果,不僅要與歷史常態比,更要和當下需求對表。多了一份笑臉是好事,還得多一份責任和承攬責任的能力﹔多一些調研是應該的,更要多一點自我加壓。不僅要辦事,還得辦成事,尤其要辦好難事﹔不僅要解難題,還得善解“舊疙瘩”,敢解“新疙瘩”。政策再好,不做,依然沒效果,又變回了“硬釘子”﹔困難再多,肯解,便多份希望。“軟釘子”再厲害,也敵不過認真二字。

  (作者為本報福建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15日 05 版)

分享到:
(責編:喬業瓊、秦華)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