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群眾路線網

(一線視角)

警惕“新衙門作風”蔓延

何  勇

2015年01月14日08: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隻有根除所有“衙門習氣”,拔掉各種“軟硬釘子”,讓不作為者無所遁形,讓慢作為者“快”起來,群眾才會滿意

在基層採訪調研,關於作風問題,發現亂作為的少了,更多表現為不作為、慢作為。

的確,隨著黨的群眾路線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明目張膽、頂風而上的“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現象不見了,但“門好進、臉好看”的同時,依然存在“事難辦”甚至“事不辦”的情形。很多人反映,到一些政府部門辦事,相關負責人、工作人員的態度都很好,就是不辦事,讓你碰“軟釘子”,弄得自己還不好意思投訴,當然,也無處投訴。

遼寧省委主要領導在一次會議上,犀利地將這種現象行為稱之為“新衙門作風”,要求必須徹底根除。

相對“生冷硬”的老衙門作風,臉熱心冷的“新衙門作風”,具有隱蔽性,危害不容小覷,反映了干部隊伍、公職人員的微妙心態。政治新生態下,一些領導干部怕多做多錯、縮起了頭怕擔事,該拍的板不拍了,該協調落地的項目不管,該批評問責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貪不佔也不干”,隻求明哲保身,希望“平穩過渡”。

怎麼治這種“新衙門作風”?根據實際調研中的所見、所聞、所想,我以為,除了“觸及靈魂”的思想教育、強化擔當意識,從操作層面,恐怕還得有幾味藥。

首先要明確什麼是不作為,怎樣算不擔當,讓不作為者無可遁形。長期以來,一些地方政府公職人員尤其是領導干部,職責邊界不夠清晰,“功”好表,“過”難尋,加上缺乏針對個人的完善考核體系,一般來說,隻要不發生較大影響的負面事件,就很少被問責。一些公務人員自我感覺捧著“鐵飯碗”,不干活少干活,“能咋地我?”

前不久,針對縣級以上領導干部,遼寧省委、省紀委和組織部門聯合出台了《黨政領導干部不作為不擔當問責辦法(試行)》,對8種不作為情形和7種不擔當情形,做了明確細化。比如,落實中央、省委政策不到位,對職責范圍內的工作該限時辦結事項未辦結﹔脫離實際盲目決策,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都屬於“不作為”。而“對影響經濟發展環境、損害投資者合法權益、妨礙社會管理秩序等違法行為不制止、不查處”,則屬於“不擔當”。在這個《辦法》裡,什麼是不作為、什麼屬於不擔當,一目了然,操作性強。

其次,一把手要有擔當,要敢於鐵腕治軍。有人分析,很多地區之所以不敢大刀闊斧治理“不作為”現象,有“三怕”:一怕被告狀、被報復,引火燒身﹔二怕得罪人、考核測評時丟票﹔三怕處理干部動靜太大,隊伍不穩定。怎麼克服這“三怕”心理?“要蹚深水區,不能被水淹死﹔要啃硬骨頭,不能磕掉牙”,這是不少基層負責同志的體會,其中,關鍵就是一把手自身要有正氣,正派就能硬氣,才能不懼“三怕”,把主體責任落到實處。

治“新衙門作風”,還需加快改革。目前不少地方出現這樣一類現象:不少項目停了下來,等著補手續。“缺一個也不能開工,差一天也不能進場!”在反腐懲貪、八項規定成為新常態的形勢下,領導干部規矩意識強了,法紀觀念濃了,缺手續的事不干。干部有了法治思維,做事按照規矩來,當然是進步,但不能掩蓋“慢作為”“不作為”后面的另一個真問題:行政效率低下。遼寧省政府調研后發現,建設項目審批最少需要275個工作日才可辦結。基層同志說,光審批就得一年多,這可咋辦事、咋發展?

遼寧由此倒逼改進流程,把建設工程類項目審批流程整合為5個階段,改革審批方式,讓審批時限縮到了40個工作日。效率提高了,“慢作為”的土壤也就消失了。這也說明,想不想作為,結果大不同。

治理“新衙門作風”的實踐說明,作風建設確實永遠在路上。隻有根除所有“衙門習氣”,拔掉各種“軟硬釘子”,群眾才會滿意。

(作者為本報遼寧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14日 05 版)

分享到:
(責編:喬業瓊、秦華)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