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群眾路線網

干群魚水情——黑龍江省龍江縣開展“1+3”群眾工作法

2015年01月11日09:21  來源:光明日報

在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開展黨的群眾工作,如何實現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讓更多百姓受益?黑龍江省龍江縣探索出“1+3”群眾工作法:建立黨員干部聯系服務群眾的“一個平台”——“群眾之家”,“三項機制”——民情下訪、民事代理和民生在線。

自2013年7月“1+3”群眾工作法開展以來,龍江縣共化解群眾矛盾5284起,代理代辦民事14.9萬件次,樹立了黨和政府的陽光形象,譜寫了新時期干群之間的魚水情。

“群眾之家”干群交流零距離

為方便群眾、服務群眾,龍江縣各鄉鎮安排專用辦公區建立“群眾之家”15個,構建“群眾之家”、服務窗口、政務中心“三位一體”的服務群眾工作格局。在社區和村黨組織,利用文化活動站、農家書屋、黨員活動室等服務場所,分別建立“居民之家”8個和“農民之家”157個,有效整合鄉(鎮)村、社區的職能和人員,組建來訪接待、法律維權、民事代理等專門的服務群眾工作機構,使鄉村黨組織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有了廣闊平台。

記者在龍江縣景星鎮“群眾之家”看到,窗口工作人員熱情敬業,有條不紊地接待每一位前來辦理業務的群眾。“以前辦事找不到門,‘東屋西屋找、樓上樓下跑’,現在實行一站式接待,一件事不用跑第二趟﹔而且還有沙發坐,有熱茶喝。”景星鎮街基村村民朱福旭一邊辦事,一邊向記者念叨著政府推行便民服務的好處。

“群眾之家”還設立了信訪調解室,建立縣鄉村屯四級信訪調處體系,實行有訪必接、有難必幫、失責必究,目前全縣共接待來訪群眾8.6萬人次,解決實際問題2.3萬件,信訪問題同比下降31%。

“民情下訪”干部為群眾“鞍前馬后”忙

建立“民情下訪”機制,縣直部門包鄉鎮,縣鄉村三級干部包屯包點包社區、聯戶聯企聯網格,構建縣鄉村“三位一體”的網格化管理新機制﹔實行《民情日記》、民情聯系卡制度,把包屯干部基本信息在村屯公示,接受群眾監督,讓干部和群眾保持密切溝通和聯系。

七棵樹鎮吉祥村農民白玉堂是位留守老人,女兒常年在外打工,房子危舊隨時可能發生危險。得知情況后,縣鄉有關部門和老人女兒共同出資,全體村干部無償出工,為白玉堂建起節能保溫房。

“自從開展民情下訪,老百姓對村干部的滿意率不斷上升,從原來的70%多漲到現在的90%,我們為村民‘鞍前馬后’忙,他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景星村黨總支書記張景峰高興地說。

通過“民情下訪”,全縣已有4200名黨員干部與1.34萬戶群眾結成幫扶對子,深入基層27.5萬人次,現場辦公4765次,解決實際問題1.84萬件次。

“民事代理”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

龍江縣根據農村實際和群眾需求,從行政審批、公共服務、便民服務、經濟發展等四個方面,把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90項事務納入代理代辦范圍,在屯級代辦點設受理員1028名,在村級代辦站設專職代辦員172名,形成了一體運行、無縫對接的縣鄉村屯四級代辦服務機制,真正實行村民委托、全程代理、無償服務,讓群眾辦事隻進一扇門、隻找一個人、辦事不出屯。

山泉鎮83歲的趙金枝老人1990年就被兒女接到大連市去養老,但沒有二代身份証很不方便。村代辦員徐利華讓老人在當地照相並刻碟寄來,由他到派出所辦理,免除了老人的乘車困難,又為她節省了往返路費。

東升村代辦員張英華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需要到縣裡農行去交費,來回路費是30塊錢,我們村一共876戶,我一個人就都給代辦了,算下來全村光這一件事就能省下26280元錢。讓老百姓坐在家裡就能享受到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愛,這就是‘1+3’群眾工作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杜絕‘四風’反彈、干部脫離群眾等問題的根本,就是要把干部的評價權交給群眾。”龍江縣縣委書記王兆憲介紹說:“我們在實施‘1+3’群眾工作法的過程中,擴大群眾在干部選任中的話語權,鄉鎮黨委書記的群眾滿意率達不到90%一律調離,鄉鎮長的群眾滿意率達不到90%以上不能列為黨委書記推薦人選﹔讓農民群眾評價包村屯干部和代辦員,讓鄉鎮工作人員評價縣直部門及干部,群眾滿意率達不到80%不能評選先優、提拔重用,目的就是引導基層干部眼睛向下,扑下身子服務群眾,促使干部轉變作風,樹立為民意識,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記者 孫明泉 朱偉華)

分享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