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群眾路線網

人民論壇:莫在群眾面前“抖派”

鄧佑標

2015年01月07日08: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春秋時期,魯國上卿大夫季文子掌握國政和統兵之權,卻“家無衣帛之妾,廄無食粟之馬,府無金玉”。仲孫它提醒他,這樣有損國家氣派,吝嗇而不體面。季文子回答,國家形象的維系要靠高尚品德,而非美妾良馬,“若獨貪於奢侈,好於文章,是不德也。”

  在仲孫它看來,為官當有“派頭”,而季文子沒有﹔這種派頭,就是美妾良馬、家財萬貫、錦衣玉食、前呼后擁。派頭是權力的象征,權有多大,派頭就有多大,這種在封建社會大行其道的官本位思想,如今依然存在。一些領導干部好裝飾、鋪排場,講面子、耍威風,被群眾稱之為“抖派”。

  抖派的表象各種各樣,抽天價煙、戴名表、坐豪車,走官步、打官腔、耍官威,讓人開車門、倒茶水、打雨傘,更有荒誕不經者甚至為慶賀自己榮升,耗巨資搞所謂“大閱兵”。他們時時追求鶴立雞群,講究與別人“不一樣”﹔處處不忘彰顯身份,提醒別人“我是誰”﹔渾身透著炫耀權力的神氣,傲慢輕侮溢於言表。在群眾面前顯擺人民賦予的權力,其行徑丑陋、狀若偶人,令人生厭。

  領導干部抖派,危害甚大。一方面,在自己與群眾之間砌牆設障,割裂了血肉聯系,產生了情感鴻溝。不願親近群眾,何談服務群眾?群眾看著生厭,哪還有威信?另一方面,抖派離不開物質,隨著炫耀攀比心理的升級,私欲膨脹、欲壑難填,權力尋租、公權私用等不正之風就會滋長,最終沉迷甚至身陷“四風”不可自拔。

  一把“象牙筷”,往往就是抖派的開始。商紂王繼位不久,命人幫他琢一把象牙筷。賢臣萁子認為不可,勸諫他:象牙筷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碗,白玉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糧,隻能與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萁子的良言相勸並未起效果,商紂王抖派越來越狠,君臣離心,最后落得個國破家亡的下場。“象牙筷規律”啟示我們,抖派樹立不了權威,隻會喪失威信﹔凝聚不了民心,隻會離心離德﹔得不到群眾敬仰,隻會淪為孤家寡人。

  和群眾“一個樣”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黨中央進京的前夜,毛澤東提出“我們決不當李自成”,就是要告誡全黨,不能天下太平就脫離群眾、坐了江山就高高在上、有了權力就腐化墮落。“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蘇共在取得政權后,建立了包括發放“錢袋”、享受“特供”等的一整套特權制度,一門心思抖派,為他們丟掉政權埋下了深重思想病根。

  領導干部有沒有抖派,群眾心裡如明鏡,嘴上有杆秤。焦裕祿不允許兒子“看白戲”,稱雙目失明的老人為“娘”,這樣的干部人們怎能不愛戴?相反,那些抖動肩膀就有人接著大衣的領導、那些下基層隻有半邊屁股坐在板凳上的干部,既難以做好工作,更會讓群眾反感。

  《荀子·勸學》裡有一句話,“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同樣,如果領導干部將形象系於炫耀權力的抖派上,其結果必然是“風至苕折,卵破子死”。隻有系於為民、務實、清廉的好作風上,才能光輝閃耀,為人稱道。

  (歡迎讀者熱忱投稿,來稿請投:rmrbltan@163.com)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07日 04 版)

分享到:
(責編:權娟、秦華)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