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群眾路線網

(評論員觀察)

解決問題豈能總在路上

姜赟

2015年01月06日08: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軟釘子”的存在,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思想作風問題。本質上,依然是對群眾訴求的漠視,對法定責任的怠慢

  

  近日,編輯部收到一封實名舉報信,來自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花加拉嘎鄉伙力伙村的幾位村民。一是控訴早先舉報的村委會主任貪佔公款,雖被查處証實,鄉紀委做出了“退還處理”的意見,但村主任逾期並未“退還”。二是反映當地相關部門推諉扯皮,盡管有旗委書記的批示,該案依然在相關部門之間“踢皮球”,遲遲不見下文。從最早的實名舉報之日算起,已兩年有余。即使媒體接到舉報信后多次詢問相關部門,兩個多月來,也只是一次次答復“還在調查中”,未見最新反饋。

  誠然,對群眾多次反映的問題,一級組織和部門,需要實事求是、認真調查。調查當然也需要一定時間,有時可能還很復雜,實際情況也可能與群眾舉報有出入,時間長一點,大家都能理解,也應有耐心。但是,如果一個實名舉報長達兩年仍懸而未決,甚至在群眾中埋下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風險﹔如果相關部門的“還在調查”只是擋箭牌,看上去態度誠懇,實則卻“沒完沒了”,這樣的調查,讓人怎麼理解、如何耐心?這樣的回復,豈不是在跟群眾玩拖延術、打馬虎眼?

  十八大以來,中央對作風建設始終堅持抓鐵有痕、一錘接著一錘敲。從八項規定到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兩年多來,變化明顯,成效顯著,黨員干部對群眾反映的問題更重視了,責任擔當的意識增強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然而也要看到,公然置群眾反映於不顧的做法雖然不大有了,但“高高舉起、輕輕落下”的情況還不少﹔“門難進”“臉難看”的現象少了,但“踢皮球”“事難辦”的情形依然存在﹔口頭表態“及時查處、認真調查”的部門多了,但類似“調查永遠在路上”的情形時常碰到。對於這些現象,群眾稱之為作風建設中的“軟釘子”。

  硬釘子好拔,軟釘子難除。就像伙力伙村村民的“舉報遭遇”,你說有關部門沒查處吧,人家有批示有意見,至於查處結果群眾滿不滿意,執行是否到位,就另說了。你說相關部門不重視吧,人家“還在調查”,言外之意,別來干涉,請你尊重甚至信任一級組織。這也正是碰到軟釘子的無奈:沒人為軟釘子負責。如果說,硬釘子扎在黨的肌體上是如芒在背,那麼軟釘子就如鯁在喉,其危害更加隱蔽,不易引起重視。恰是在這些看上去認真處理、實際上敷衍塞責的轉圈中,群眾的心被傷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受損了,而前期作風建設的成果也會被消減,進而產生“臭魚腥湯”效應。

  其實,拔軟釘子也是作風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正如中央領導一再強調的,不解決問題就是最大的形式主義﹔群眾滿不滿意,是檢驗作風問題的唯一標准。作風建設需要永遠在路上不停歇,但解決問題豈能總在路上沒結果?軟釘子的存在,不是能力問題,而是各級領導的思想作風問題。本質上,依然是對群眾訴求的漠視,缺乏服務群眾的自覺性﹔依然是對法定責任的怠慢,缺乏守土有責的主動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強調,把群眾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解決好,做到對群眾深惡痛絕的事零容忍、對群眾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然而,某些黨員干部做事應付、做人對付,留下打不通的“最后一公裡”,也正說明:管黨治黨,要真正管到位、嚴到份上﹔改作風反四風,要真正改到群眾心坎上、反到問題根子上,才能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末端,真正讓群眾滿意。

  馬上要到農歷新年了,伙力伙村的村民能否得到一個公正的調查結果、心情暢快地過大年,是對當地黨委政府踐行群眾路線的一個考驗。古人說得好,“不患無策,隻怕無心”。拔出軟釘子,時不我待。各地各級黨委必須真正擔起主體責任,嚴格標准不降格、嚴肅執紀不手軟,將從嚴治黨具體地而不是抽象地、認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落實到位。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06日 05 版)

分享到:
(責編:權娟、秦華)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