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等十部委出台了《關於嚴禁在歷史建筑、公園等公共資源中設立私人會所的暫行規定》並已開始施行。但記者近日調查發現,該項規定出台后,位於北京市中心故宮附近的嵩祝寺及智珠寺,作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仍然內設豪華餐飲、住宿服務,部分區域甚至成為隻對少部分人開放,可以燒香、“坐龍椅”的私人化高檔消費場所。(12月15日,京華時報)
曾幾何時,會所淪為藏污納垢的“權錢交易所”,其中的妖風吹得官員忘乎所以、以身試法。如今,在八項規定的倒逼之下,會所經濟被迫進入深度轉型期。其中不乏“洗盡鉛華呈素姿”的成功案例,但也有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試圖蒙混過關。譬如今日“出鏡”的北京某豪華會所,就躲進寺廟“成一統”。那麼,這種披上“袈裟”的會所,究竟能否“立地成佛”?
其實,所謂會所,是指綜合性高級康體娛樂服務場所。大約在十七世紀,世界上第一家會員制俱樂部在一個咖啡館裡“呱呱墜地”。由於最初的參與者有著相同的興趣愛好,於是決定組成一種聯盟。事實上,這就是私人會所誕生的最初。也就是說,會所的“本相”只是私人交際場所,盡管“不足為外人道也”,但並沒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更有別於充滿了聲色犬馬的秦樓楚館。
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西方思潮的“殖文”,會所的私密特點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了腐蝕官員的“大染缸”、權錢交易的“黑市場”、腐化墮落的“溫柔鄉”。譬如廣州市委原書記萬慶良,就是在會所的燈紅酒綠、軟玉溫香中練就了“吃喝貪腐吹”的“五毒神功”。也正因如此,黨中央才會出重拳、下猛藥,命令要求官員與會所“絕緣”,狠剎其中的歪風、妖風。
實際上,如果不能與“腐敗墮落”、“權力尋租”、“公款吃喝”等負能量“一刀兩斷”、從此“老死不相往來”,無論是改名換姓還是“遁入空門”,都不可能救會所於“危亡”。事實証明,黨中央反腐肅貪的力度不是“撓痒痒”,對會所的整治也不是“一陣風”,任何妄圖以“挂羊頭賣狗肉”方式蒙混過關的官員和會所,都隻能偷雞不成蝕把米、賠了夫人又折兵。
總而言之,無論是“穢所”還是“賄所”,都最終難逃一“鎖”。即便披上“袈裟”,也注定無法“立地成佛”。若想真正“華麗轉身”,還得如“王謝堂前燕”般“飛入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