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科長,謝謝啦!”還沒等小劉回過神來,一位大姐就把感謝信放在小劉辦公桌上,帶著小跑走了。
服務窗口的小劉帶著疑惑,打開感謝信才回憶起來,“這位大姐姓張,前段時間到社區開展志願服務時,了解到張大姐丈夫突患重病,導致經濟窘困,所以在跟社區溝通后,為她申請了社保,可能是已經審批成功所以來感謝了。”這是淮安市清河區面對社區工作任務偏重、工作人員緊缺、為民服務能力下降等問題,組織開展“千名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全區1704名在職黨員全部到挂鉤社區報到,面對面聽民聲、實打實解民憂、心貼心結民親,目前已征集意見建議5300余條,經梳理匯總、甄別合並,共涉及93個事項、 42個部門。
認崗盡責,讓黨員接地氣真有舞台
“10年前,就搞過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當時我們就去報個到,請社區幫忙簽個字,走走形式,不是我們不想為社區出力,關鍵我們不知道干嘛”,老黨員劉恆介紹到。為解決這個問題,該區根據社區所需服務事項,由社區自行制定了“扶弱濟困”“就業指導”、“環境保潔”等8大類服務崗位,在黨員到社區報到時,結合黨員自身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由黨員和社區雙向溝通、認領服務崗位。在此基礎上,社區黨組織將報道黨員整編形成各類志願者服務團隊,明確每支服務團隊隊長1名,並為每支隊伍劃定責任區,為在職黨員開展活動提供舞台。目前該區共建立起各類志願隊伍193個,認領責任區181個,實現了在職黨員進社區為民服務志願隊伍“全覆蓋”。“現在我們去社區聽隊長安排,能發揮我的職業特長了,平時給大家講講我區的殘疾人幫扶政策,回頭幫符合條件的辦理手續,在服務群眾的同時還有點小小的成就感呢”,參加完活動的區殘疾人服務中心主任熊穎說。
創新載體,讓群眾給好評真得實惠
“喂,您好!我是向陽社區工作人員孫夢姝,本周星期天我們社區組織開展就業指導專題活動,請通知您志願隊的其他同志,具體的情況我已經發到QQ群裡了,請您及時關注啊”,這是集中活動日前,社區工作人員通知志願隊隊長的場景。該區將每月第一周的周日定為全區在職黨員進社區集中活動日,並要求在職黨員至少每2個月參加一次集中活動,同時,將集中活動日的主題選擇權下放至各個社區,由社區根據自身實際確定,謀劃活動內容,創設活動載體,為在職黨員進社區發揮作用搭建平台,並通過與在職黨員建立起的聯系聯絡平台,及時發布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信息及相關要求,為群眾提供“組團式”服務。自活動開展以來,該區建立QQ群38個,組織各類志願活動370余次,服務人次達到5200多人次,形成了在職黨員服務群眾的濃厚氛圍。“給我提供就業指導的馮夢竹同志,是區人社局的,建議很好,符合我的就業想法,我決定去試試”,下崗職工李大姐在咨詢過后表示。
結對關愛,讓黨群心連心真享和諧
“困難幫扶?說實在的,我們這點工資每年幫扶慰問個把兩次還行,多了也費勁”。為改變傳統觀念對“幫扶慰問”的理解,拓寬幫扶渠道和范圍,該區提出“政府物質幫扶為主,在職黨員精神慰藉為輔”的思路,在認崗履職、認領責任區、開展集中活動的基礎上,鼓勵在職黨員與責任區內的特殊群眾結成關愛對子,並突破以前“逢年過節送點錢”的傳統,推動在職黨員經常深入結對群眾家中開展談心交流、精神慰藉、生活照料、愛心幫扶等關愛活動,為他們提供一份心靈的呵護。目前,該區已建立起幫扶對子326個,救助困難群眾1100余人,形成了在職黨員經常性慰問困難群眾的局面。“兒女不在身邊,我們這些老同志平時養養花、種種草,打發時間,心裡空落落的,現在小王平時能來陪我下下棋、聊聊天,比我孫子還讓我欣慰”,退休老黨員朱老感慨到。
“能為我們生活的小區出點力,力所能及的幫助左鄰右舍,又讓我找到了以前在農村鄉裡鄉親的感覺,蠻親切的”,“區裡的政策我們知道的快了、全了,以前對政府不少牢騷,現在想想是我們不了解情況”…… 群眾發自內心的議論著。
(江蘇淮安清河黨建雲平台 解鴻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