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吃空餉當治 發空餉該查

陳向陽

2014年12月16日08: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根治“吃空餉”,還得管住“發空餉”。僅治“吃”者一頭,難以找到解決問題的長效途徑

  

  勞者得酬、在崗取薪,天經地義。然而,“吃空餉”卻屢屢挑戰這樣的共識,不僅流失了公共財政,更侵蝕公眾信任。12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近期將在全國集中開展機關事業單位“吃空餉”治理行動,彰顯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與治理決心。

  “吃空餉”是個老問題了。早在2005年,中編辦就在全國開展了清理“吃空餉”工作,之后不斷有各種規定出台。但是,這一現象仍屢禁不絕。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很多地方開展了清理“吃空餉”專項治理,在河北,5.5萬人被清理,在四川,清理清退2.8萬人,河南、吉林,也分別清理1.5萬人和8600余人,據不完全統計, 這些地方追繳的資金動輒上億元。成效明顯的同時,也讓人思考,如何才能根治這一頑疾?

  “曠工餉”“病假餉”“冒名餉”“死人餉”……很多吃空餉者,都與“發空餉”者手中的權力息息相關。黑龍江依蘭縣人社局違規將交通局原局長之女錄用為交通局事業編制干部后,一直未上班,現任交通局長到職后對該問題也未作任何處理﹔2011年,時任山西忻州市靜樂縣縣委書記的女兒被指從入讀大學開始在省疾控中心吃空餉5年,而疾控中心負責人竟稱此人在“脫產學習”。

  正是有了“權力安插”“權力配合”“權力庇護”,使得“吃空餉”問題難以根治。有“吃空餉”,就有“發空餉”,一為果,一為因,兩者正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它們的共同點是弄虛作假,鑽制度漏洞﹔不同點在於“非法所得”與“利益輸出”之別,“謀求私利”與“權力濫用”之異。然而,在制度缺失、執行不力、監管缺乏、權力濫用的情況下,一些地方對“吃空餉”查處不力,“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一些所謂嚴厲懲處也不過是收繳所得等。對於發餉者,更多因“沒進個人腰包”而不予追究。如此這般,難怪“吃空餉”問題會屢禁不止、屢治屢冒。

  可見,根治“吃空餉”,還得管住“發空餉”。僅治“吃”者一頭,難以找到解決問題的長效途徑。老問題怎麼破?還是要靠制度。

  舉凡有“吃空餉”的地方和單位,都可以找到財政資金管理上的問題,如虛報人員編制或實有人數套取財政資金,如在單位挂名不上班、已終止人事關系但仍領取工資津補貼等,無不與公共財政資金制度的弊端和管理漏洞有關。這就需要提高公共財政和人事制度的制度化程度,通過改革健全財政統發工資共管機制,解決薪酬撥付方與薪酬接受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狀態,健全編制、人社、財政、預算單位共同負責的工資發放管理制度,實現程序規范、責任明確。同時,還得加大違規成本,尤其是對於人事、財務等監督管理不力、失察瀆職的相關責任人,要加大追責力度,充分體現制度的懲戒性與權威性。

  本質上,“吃空餉”騙取或侵吞了公共財物,是一種貪污行為。作風建設久久為功,依法治國深入推進,在治理“吃空餉”上,政府部門拿出反腐的勁頭、拿起法治的武器,就一定能根除病灶、解決問題。


  《 人民日報 》( 2014年12月16日 05 版)

分享到:
(責編:權娟、秦華)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