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自己定位在服務群眾上,將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臨港經濟開發區以主動服務、上門服務為突破口,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並用服務群眾“零距離”的敲門磚打開了黨群干群魚水情深的新局面,推動經濟發展和幸福民生釋放出了新動能。
幫扶干部駐企業 服務創造生產力
企業在哪裡落地,干部就在哪裡駐扎,企業有困難,干部先靠上。就是這些早就刻在幫扶干部腦海裡的服務理念,讓一排排廠房車間、一個個千億級企業提前投產達產。雨后春筍地拔地而起,臨港速度的傳奇風採,從農民到市民的華麗蛻變,都離不開幫扶干部風餐露宿的日夜堅守,馬不停蹄的往來穿梭。
陳奎旭,臨港區招商服務局的副局長,伴隨著一個個大項目好項目的成功引入,他也開始了從達冠精細化工到科特化工再到金譽石化等等一批批企業的“幫扶之旅”。今天,他如往常一樣,開始了忙碌的工作,就如企業的員工一樣,他每天都准時簽到,但和企業員工不同的是,他長期吃住在企業,很少有周末,車間或者辦公室並不是他的主戰場,在多個部門之間往來穿梭才是他工作的常態。整理好需要上報的資料,陳奎旭匆匆離去,及時通過審批、拿到証件是他當前時段的最大任務。
“我是江蘇人,通過招商引資來到臨港,可以說是人生地不熟,從土地証、建設施工証、環評等一系列手續的辦理,到通水通電等基本資源的配送,都是陳局長一手幫辦的,效率非常高,為我們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也解決了我們的后顧之憂,比我們預期投產的時間早了3個月,作為企業的負責人我很滿意。”金譽石化的負責人馬開衛說。
干部幫扶企業制度、鏈條式目標責任管理條例等相關制度規定,被制作成精致的版面,挂滿了陳奎旭駐企業的辦公室,照片、職務、聯系電話也一並公示出來,辦公室裡、公示欄中、建筑工地,隨時隨地都能看到他的相關信息。原來,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臨港區實現了干部聯系服務企業的制度化,用制度的硬杠杠推動服務的常態化。從入駐開始,為企業提供大到地表清理、施工建設、手續辦理、通水通電小到聯絡溝通、員工招聘等一站式、全方位服務,“圍著企業轉”的幫扶干部不僅轉變了工作作風、強化了宗旨意識,贏得了企業的充分信任,使失地農民盡快實現了就地就業,還用優質的服務,創造出了源源不斷的生產力,加快了服務型政府的創建步伐。截止目前,在幫扶干部的推動下,臨港區已有28個兩大千億級產業開工建設,到年底將有14個項目竣工投產,全部投產后,可實現年產值1423億元,利稅51億元。臨港區正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實現跨越崛起。
服務到底不斷線 民生增添新動力
打破中梗阻、推到“彈簧門”,服務到底不斷線,政策落到最基層。憑借這樣的決心、信心,胸懷這樣的愛民心、服務心,臨港區的民生事業蒸蒸日上,充滿朝氣。
伴隨著裊裊炊煙和小商小販們的吆喝聲,朱蘆鎮朱蘆村的村民們即將開始新的一天。村裡的協理員也趁村民都在家的“黃金時段”反復用村裡的“廣播喇叭”播放著民生信息。“廣大村民注意了,區裡最近有個小額擔保貸款的政策,無抵押、無擔保……如果有需要的可以隨時和我聯系,也可以打服務電話進行咨詢”像這樣及時播放的民生信息只是臨港區打通惠民政策“最后一公裡”的冰山一角。公示欄、電視公告、集市攤位宣傳、巡回宣傳車、入戶宣傳、發放明白紙等,民生政策以豐富多彩的形式立體地出現在廣大群眾的視野中。而正是用這些直達群眾的喜聞樂見的服務形式,臨港區真正實現了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朱蘆鎮朱蘆村的劉兆虎——臨港區聖港鋼結構材料的個體老板,就是通過村裡的喇叭聲和協理員主動登門宣傳得知了小額貸款這一惠民政策,並成功貸下了10萬元的“救急款”。“公司成立2年多了,發展前景一直不錯,但是迫於資金壓力一直無法擴大生產規模。沒想到通過村裡的協理員上交申請不久,貸款就批下來了,有了這10萬塊錢救急,我就可以借錢生金了。”劉兆虎分析著市場形勢,話語中流露出滿滿期待和無盡欣喜。
貸動夢想、帶動民生。類似於小額擔保貸款的民生實事,在臨港比比皆是。就業創業政策也在臨港大地釋放著強大活力。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臨港區通過建立區、鎮、村三級就業服務平台、建立協理員代辦制度、簡化辦事程序、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實行技能培訓、強化政校企聯合、組織“春風行動”就業招聘會等,將就業崗位和就業群體、創業政策和創業項目緊密結合,打通了就業創業的“最后一公裡”。 今年以來,共發放小額貸款600余萬元,新增城鎮就業4800余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8000余人,企業職工由開發區成立之初的不足2000人增加到1.5萬余人。
不論是服務企業還是普惠民生,臨港區都做到了走到群眾當中,暖到群眾心裡,和群眾面對面、與群眾心貼心,用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實現了服務群眾的“零距離”。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臨港區啟動了十大“民生工程”,50項民心實事,並將服務群眾的好做法、好經驗用制度機制固定下來,活動中共健全完善了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制度、提升服務效能制度等49項制度機制,用制度的規范化實現了服務群眾的常態化。用服務群眾的“零距離”,不斷激發並釋放出了發展的新動能。
(臨沂臨港經濟開發區黨建雲平台供稿——石 靜 楊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