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張令平:懶政庸政也是一種腐敗

——對“為官不為”現象的幾點思考

2014年11月17日15:09  來源:甘肅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所作的重要講話中指出,黨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當在其位謀其政,既廉又勤,既干淨又干事。他還就“為官不為”這一引起社會強烈關注的現象提出了嚴肅批評。毋庸諱言,黨的十八大以后,尤其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面對反腐敗和正風肅紀的高壓態勢,的確有一些領導干部不管是在思想上,還是在行動上都把“不干事”作為“不出事”的應對之策,謀發展“心灰意懶”,抓項目畏首畏尾,干工作消極被動,甘於當無所作為的“撞鐘和尚”,樂得做既懶又庸的“太平官”。這一風氣的形成和蔓延與“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背道而馳,是“四風”問題的另一“變種”。必須指出的是,“干淨”與“干事”非但不矛盾,而且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長期以來,干部隊伍中涌現出的優秀典型,包括焦裕祿、柴生芳等都是既廉政又勤政的典范。廉政顯本色,勤政見真情。為民務實就是要為老百姓多干事、干好事,就是要殫精竭慮推動發展,就是要建功立業惠澤百姓。不言而喻,在其位就要謀其事,不能以任何借口敷衍塞責。從某種意義上講,“貪污受賄”是腐敗,以懶庸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為官不為”也是一種腐敗——這種腐敗對黨和人民的事業損害一點不亞於其他腐敗。因此,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我們在一如既往地反對“四風”的同時,還要旗幟鮮明地反對“為官不為”,從思想上、行動上徹底根除懶政庸政之疾。

懶庸之疾的表現

在當下,我們相當一部分黨員干部在其位,不謀其政﹔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用材料應付檢查,群眾的事不聞不問,甚至玩失蹤關門謝客等等。“為官不為”的懶庸之疾其表現是:

一是裝——裝聾作啞。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關己,高高挂起。隻要不影響自己位子的事情,不聞不問﹔遇事繞著走,能躲就躲、能推就推﹔不積極主動下基層,不問計於民。

二是看——看風使舵,見機行事。眼光朝上,凡事干給領導看,領導的事重於群眾的事﹔私人的事重於公家的事,請托的事重於百姓的事。目無原則,做新時代的“變色龍”。

三是瞞——欺上瞞下。對上欺騙,博取信任﹔對下隱瞞,掩蓋真相。在匯報材料上做文章,玩數字游戲,以文件貫徹文件,以會議傳達會議。

四是怕——膽小怕事,怕擔風險。隻要不出事,寧願不做事。凡事猶豫不決,戰戰兢兢,小心有加,畏手畏腳﹔擺不正自己的位置,芝麻小事層層請示,不表態,不決斷,生怕樹葉打破頭。

五是慢——慢慢吞吞,拖拖拉拉,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辦事不分輕重緩急,含糊其辭,推諉扯皮﹔小事辦理超長周期,超低效率,超差效果。

懶庸之疾的成因

習近平總書記任職浙江省委書記時,撰寫過一篇文章《要拎著“烏紗帽”為民干事》,曾提出“每一個領導干部都要拎著‘烏紗帽’為民干事,而不能捂著‘烏紗帽’為己做‘官’”。當下,“為官不為”者就是捂著“烏紗帽”為己做“官”,不是拎著“烏紗帽”為民干事。“為官不為”者遍及各行各業,成因各異,但一一剖析,其共性是:信仰缺失、才能缺失、責任缺失、制度缺失。

一是信仰缺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一部分信念堅定,品行優良,業績突出者走上領導崗位后,加強黨性修養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降低,宗旨意識日漸淡薄,與群眾距離漸行漸遠,最后心裡隻有他自己,唯獨沒有群眾。“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史上一些名吏能流芳百世,就是因為他們心裡裝著群眾,記著百姓冷暖。柴生芳在縣長職位上任期僅8個月,足跡就遍及全縣323個村,最后累倒在工作崗位上。支撐他夜以繼日忘我工作的動力就是共產黨人的信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二是才能缺失。現代為官者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人、能人,而是極具現代特色,具有規劃、影響、包容、溝通力的復合型人才,能應對各種矛盾,駕馭全局。柴生芳雖為北大才子、留洋博士,卻甘當“小學生”,虛心請教,很快適應了農村工作,從容指揮全局。而我們一些領導干部卻能力欠佳,存在“能力恐慌”“本領恐慌”,缺乏真本事、硬功夫。一方面對深化改革、調整結構、轉變方式等新任務不熟悉、不學習、不鑽研,開展工作不得要領,無所適從。另一方面,在“擦邊球”“闖紅燈”、搞規避變通、靠吃喝拉關系跑項目等傳統方法不能用的情況下,新的辦法不多,工作思路不寬,束手無策。

三是責任缺失。“在其位、謀其政,司其職、負其責”。作為黨員干部,本應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不但要做好分內的事,更要勇於承擔難事、棘手的事、得罪人的事,善於處理各種復雜的矛盾。但恰恰有一些黨員干部,違背黨的宗旨,以為人民服務之名,行奢靡享樂之實,淡化責任,逃避責任,甚至漠視責任。責任缺失,貽害無窮。一方面使黨員干部喪失擔當意識,對黨和人們的事業不願負責、不會負責、不敢負責。工作平鋪直敘無亮點,思路因循守舊無看點、作風攬功諉過盡污點。所作所為與黨的宗旨相去甚遠,與人民群眾的期盼相差很大,成了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絆腳石”。另一方面,責任缺失弱化了開拓創新精神,使一些干部變得沒有膽識,保守固化,隻能亦步亦趨,走別人走過的路,吃別人嚼過的饃。怕冒險,怕得罪人,怕媒體炒作。擔心踩到紅線,觸犯規則,把“不出事”作為最大原則。

四是制度缺失。不以規矩,不成方圓﹔規矩既立,方圓便成。懶庸之疾,禍在社會事業,根在制度缺失。一方面缺失科學合理的考評機制。一套嚴密的考核體系,一定要體現考核的精准性,必須解決考核什麼、如何考核等問題。考核標准、考核方式、考核結果一定要有可量化的操作性。目前,我們的一些考核顯失公平合理,導致干部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使一些年富力強、敢想敢干的為官者心理失衡,激情耗盡,非為官不為,實則無心可為,最終從人民的公仆變為人民的“老爺”,成為懶政的另類標簽。另一方面缺乏嚴密嚴厲的懶政庸政問責機制。縱觀各類問責制度,均聚焦於公共突發事件,造成重大損失、引發社會動蕩的各類事件,對官員的過失、瀆職行為有較為具體的問責條文,而對由懶政庸政導致黨和政府形象受損、經濟發展滯后、群眾怨聲載道等諸多的“慢性后果”缺乏有效的監督問責,一定意義上加劇了懶庸之疾的傳染蔓延。

祛懶庸之疾的措施

懶庸之疾,如同腫瘤。長期患之,必消弭執政之基、損干群關系、阻改革發展,更使我們取得的群眾路線教育成果得不到鞏固。因此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將祛懶庸之疾作為鞏固作風建設的另一抓手,以鍥而不舍、馳而不息的決心和毅力,把以治懶治庸為中心的作風建設抓緊抓好。

一是加強黨員干部教育,激發主動作為。黨員干部必須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轉化為行動的指南,成為主動作為的動力和源泉。一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要通過各種形式,教育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須保持清醒頭腦,牢固樹立帶領群眾奔小康的信心與決心。時刻教育每位共產黨員要以柴生芳同志為榜樣,腳踏實地,無私奉獻,讓自己的理想信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二要加強廉潔教育。引導他們正確看待並運用手中的權力,嚴格依法辦事。在行為上慎微,注重細節,防微杜漸,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三要加強群眾觀教育。教育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群眾觀,一切以民眾、民生為出發點﹔必須保持清醒頭腦,自覺增強群眾意識,以群眾的需求為導向,以人民滿意不滿意為工作標准。

二是領導表率帶頭,示范引導作為。作為領導干部,要求下級為官敢為、為官有為,自己一定要親力親為,先之勞之,行為世范。一要做樹立理想、堅定信念的表率。把堅定的理想信念轉化為對事業的不懈追求,用自己的言傳身教,把下級干部的理想信念更加地堅定起來、統一起來,凝聚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事業上來。二要做持續學習、提高能力的表率。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自覺把學習作為一種政治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思想境界,貫穿於工作的全過程,用學習推動工作,靠工作提升學習能力。三要做服務群眾、勤政廉潔的表率。民之所欲,常在我心。要把人民群眾需求作為第一任務,把人民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准,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三是加大能力培養,鼓勵敢作敢為。有才才有膽,有膽才有謀,有謀才有服務群眾的本領和能力。一要培養統攬全局的能力。“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凡事要從全局出發,想問題、理思路、抓落實,不能以自我為中心,固守自己的一畝三分田,為一己之利,我行我素。二要培養多謀善斷的能力。多謀,指創新能力。領導干部必須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就是要解放思想、積極進取、不滿足於現狀、敢於打破傳統束縛。善斷,就是果敢決策。機遇千載難逢,稍縱即逝。對於領導干部,一定要有超前的眼光,當機立斷的決策能力,拍板定奪能力。三要有執行力。要讓政策落地生根,執行力是保証。提高執行力,就是要樹立落實為先、注重結果的觀念﹔就是要樹立求真務實、一抓到底的作風﹔就是要樹立勇擔責任、甘於奉獻的精神。提高執行力,領導干部還一定要有真本事、硬功夫,還要有堅韌的毅力、充足的精力,過人的魄力。

四是群眾參與監督,促進合理作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黨員干部是不是合理作為,群眾心裡最明白。取得了多少成績,作風改善得如何,不能由上級說了算,而要讓群眾來監督評議。在群眾參與監督評議中要堅持做到“三請三讓”:即請群眾參與讓群眾知情、請群眾監督讓群眾檢驗、請群眾評價讓群眾滿意。要主動接受監督,使群眾成為黨員干部工作的觀察員、評論員、監督員,讓群眾知道黨員干部做什麼、如何做、做得怎麼樣,使全部工作始終處於群眾監督之下。

五是加大執紀問責,遏制胡作非為。為官不為,為官亂為甚至胡作非為,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執紀問責流於形式,因此一定要加大問責力度,對於組織觀念淡薄、紀律鬆弛,佔著位子推日子下山之流者加大執紀,堅決問責,做到發現一例,查處一例。一要警惕執紀問責成為新的形式主義,以崗位輪換、免官賦閑等隱性方式讓問責變成“免責”。二要媒體參與,讓胡作非為者暴露於“陽光”之下。要營造良好的輿論監督環境,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監督之功,從而讓媒體成為捍衛社會和公眾利益“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眼睛”。

六是完善激勵機制,獎勵大有可為,樹立鮮明用人導向。“能上不能下”是干部隊伍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存在的特大“頑疾”,嚴重危害了干部隊伍的生機和活力,影響機關辦事效率,加重為官者的懶散庸,因此一定要下決心徹底改變這種現狀。一要完善考評機制,真正實現“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劣者汰”。不讓老實人吃虧,不讓干事者心寒。二要獎勵大有可為者。要有剛性的評價機制,能定量地確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讓這部分人得到重獎和重用,讓在崗無建樹、安於現狀的平者“讓位”,讓碌碌無為、不思進取的庸者“下課”。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雖已結束,但貫徹群眾路線沒有休止符,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因此全面治理不敢為、不會為、不想為的懶散庸行為任重道遠。我們仍要擰緊螺絲、上緊發條,使為官者想為、敢為、會為,大有作為,使黨在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進一步樹立,黨心民心進一步凝聚,以形成推動定西改革發展的強大正能量。

分享到:
(責編:張玉、秦華)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