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區委、區政府,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憂,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加快推進城市化建設進程,全力提升城市品質和質量,切實讓廣大人民群眾盡快享受安居樂業有保障的幸福城市生活。
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解難題,下大力解決城市化建設遺留問題
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唯一標准。我們堅持開門搞活動,主動向群眾征求意見,直面東麗區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77項具體問題,以一天也不耽誤一刻也不放鬆的精神,全力推動問題解決。截至9月底,對涉及佔地補償、延期還遷等問題已辦結30個。未辦結的47項,其中正在按程序解決的16項已明確了辦結時限,包括:空港兩萬畝征地補償和機場擴建項目地上物拆遷補償、金橋街空客五村剩余土地上公建和66戶未搬遷民宅、金鑫園和空客一期項目等問題,將於12月底前完結﹔有15項正在按程序辦理但未明確時間節點的,包括華明示范鎮實施宅基地換房公建拆遷補償款拖欠、空港項目資金拖欠、張貴庄項目產權証辦理、空客項目產權証辦理等問題正在全力推進,制定具體完結時限。同時加大了對16項暫時無法解扣難題的破解力度,堅持在確保不影響社會安全穩定的前提下,實打實、硬碰硬,逐項化解、逐個擊破,確保不留尾巴、不留遺憾。
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全力提升城市化建設品質
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我們的重要任務。我們積極回應“兩個考問”,不斷深化專項惠民行動,真正讓廣大人民群眾在一樣的土地上過上不一樣的生活。重點提升就業和社會救助保障水平。截止目前,新增就業崗位1.9萬個,安置就業15200人、培訓8237人。幫扶殘疾人、零就業家庭、“3545”、中低收入家庭等困難人群就業5670人﹔籌措資金將39個未撤銷建制村8.3萬農民納入養老參保范圍,目前已完成22個村,到年底將達到28個村﹔投入救助資金6224萬元,相繼開展低保特困、孤兒、節日救助等活動,惠及群眾176萬人次﹔新建和改造7個養老院、日間照料中心和站點,新增3家社區老年食堂,虛擬養老院居家養老服務累計達5萬人次。大力改造公共服務環境。加快落實“20項民心工程”,72個子項已完成12個﹔解決道路出行、環境衛生、居民購物等群眾生產生活問題200余個﹔為12個尚未搬遷村更新、維修機井14眼,解決了2.2萬名村民用水安全問題﹔加強社區管理,完成16個老舊社區提升改造,84個居民小區實現物業、准物業管理。積極推進“四清一綠”專項整治行動。深入開展污染治理,排查治理揚塵污染源248處,治理45家工業污染源企業,造林1.12萬畝,實施23公裡雨污合流管網改造,讓群眾享受到天藍地綠水清的宜居環境。
立足長遠發展,加快推進產城融合式發展
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更加殷實美好富有的生活是我們的終極目標。實施產城融合式發展,推進園區提升轉型,引領眾多高端高質項目和高端人才加快聚集,為推進“兩個轉型”,實現富民強區提供堅強支撐。挖掘存量土地潛能,進一步完善空間布局,科學規劃設置商業服務、居住休閑、工業產業等產業功能,在園區引入商務酒店、文化休閑等高端服務,從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為企業和從業者提供配套服務。強化招商引資工作,積極搶抓京津冀聯動發展戰略機遇,組建300人專職招商隊伍,全區新洽談儲備項目491個,協議投資額748.75億元,其中投資5000萬以上大項目97個,投資億元以上項目77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把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科技產業作為發展方向,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產業實現產值129億元,增長50%以上,現代服務業完成增加值153億元,實現高端產業集聚﹔堅持科技引領發展,引進重點大型科研機構18家、高層次自主創新創業團隊12個、新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888家、新增科技小巨人企業79家,創新要素加快集聚。今年1—9月份,全區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24億元,一般預算收入67.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590億元,實際利用內資47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6.54億美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0元,主要經濟指標達到預期增長,為確保完成全年任務奠定堅實基礎。
積極推進改革創新,切實增強城市發展活力
以教育實踐活為動力,加快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讓群眾享受改革紅利。制定了東麗區深化改革總體方案,全力推進36項重點改革。以經濟體制改革為核心,出台了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建立項目投資預審、開工建設綜合協調服務等機制,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完成“一支隊伍管全部”的執法體制改革。10個街道全部落實“一支隊伍管全部”,組建500人專職執法隊伍,實行19項行政執法授權街道管理,實現執法層級扁平化,切實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加快推進“三改一化”進程,目前第一批、第二批72個村改革任務基本完成,第三批39個村全面啟動,實現了農村改革全覆蓋。構建基層基礎保障新機制。認真落實“一定三有”、“三有一化”工作要求,規范基層村、社區干部報酬待遇。區財政列支,按照黨員年人均100元、農村不少於5000元、社區不少於3000元標准,以獎代補,統籌安排基層黨組織活動專項經費。採取置換、租用、改擴建等形式,加強村、社區活動場所建設,既全面整改促提升,又按照“陣地標准化、管理規范化、服務便民化”要求,集中打造出一批可聽、可看、可推廣、有硬件、有經驗、有影響力的黨建工作示范點。構建聯系服務群眾新體系。突出三級聯動,27位區級黨員領導干部與52個體現轉型特點的村、社區建立幫扶聯系點,76家區直單位、278名干部結對口幫扶109個村和63個社區,各街道中層以上干部全部包村(社區),走訪群眾1600余戶,慰問困難群眾300余戶,幫助解決實際問題383個。認真開展在職黨員直接聯系服務困難群眾活動,採取“一幫一”、“多幫一”的形式,建立健全報到登記、承諾評諾、服務紀實、溝通反饋等制度,做好黨員引導和社區指導,深入開展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志願服務工作。推動建立村、社區綜合服務站,開展全程代辦服務,把聯系服務延伸到“末梢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