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漾濞縣密切聯系縣情,全力破解政策始終“走在路上”、服務群眾始終“停在嘴上”、實惠沒有真正“落在身上”、造成“末梢堵塞”四大難題,拆除“隔心牆”,架起“連心橋”,著力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裡路”,有力地推動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整改工作。
編織聯系服務群眾網。漾濞縣針對全縣地廣人稀、群眾居住分散,服務難、聯系難、科普難等實際,建立縣、鄉、村黨員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制度和部門挂村聯黨建工作制度,把“挂鄉聯村”、黨建扶貧雙推進、新農村建設聯系幫扶和城鄉黨組織結對共建“四項工作”進行統籌安排,按照分級負責的工作機制,明確挂鉤聯系的縣領導及縣直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挂鄉、聯村”工作的第一責任人,以服務改革、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群眾、服務黨員為根本任務,以建立黨建責任區、黨員干部服務隊為基礎,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則,選派縣、鄉黨員干部駐村聯系群眾,黨員干部與群眾同坐一條凳子、共圍一張桌子,面對面、心貼心、零距離溝通交流,為群眾貼身服務、出謀劃策,讓惠民政策走進千家萬戶,破解政策始終“走在路上”的難題,實現干部聯系和服務群眾常態化、長效化,讓服務群眾真正“落在實處”。
暢通渠道集民意。漾濞縣各級黨員干部深入基層一線,採取與聯系點群眾交心談心、召開座談會、個別走訪等方式,廣泛聽取基層黨員干部、群眾的意見建議,及時了解和掌握廣大群眾所需所想所盼。圍繞富民增收、項目建設、村寨建設、治安穩定、計生衛生、救助慰問、干部作風等方面的內容,分別征求鄉村致富帶頭人、先進典型人物、離退休老干部、離任村干部、老黨員、特困戶、留守婦女兒童等不同群體的意見建議,了解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准確掌握苗頭性、預警性的信息,提出有價值、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通過聽民意、集民智,讓服務群眾從始終“停在嘴上”轉變為落實到具體、實在的行動上。
整合資源惠民生。漾濞縣把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和惠及民生作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具體實踐,採取合力攻堅的方式,依托涉農部門、發改部門、財政部門、林業部門、扶貧部門及其它相關部門管理分配的資金和項目,充分整合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資源,推動幫扶模式從“單兵出擊”向“集團作戰”轉變,把幫扶基層力量和資源進行最大程度的整合,一項工程一項工程地做,一個產業一個產業地發展,提升幫扶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實現真正讓實惠“落在群眾身上”。全縣新農村建設指導員、村黨組織常務書記和挂鉤聯系黨員干部以“晒黑一張臉、紅了一顆心、脫貧一家人”的堅定信念,奔走在“大家”與“小家”之間,切實把黨的各項惠民政策和惠民措施送到群眾家中,把惠民政策變成人民群眾“口袋裡”的實惠,有效破解基層黨組織在服務方式、服務機制方面存在的“末梢堵塞”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惠民政策總是“走在路上”等問題。
(雲南漾濞黨建雲平台供稿 羅遠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