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一聯一”活動,揚中市共有15000余名黨員與普通群眾結親,談及自己的“黨員親戚”,三茅街道廣寧社區的小企業主張欣直夸好:“以前一些中小企業發展政策我都不清楚,也不理解,現在相關政策一出台,我的‘黨員親戚’都會第一時間通知我,我有什麼不明白的也能隨時咨詢。”
在落實整改過程中,揚中市堅持按照“貼近群眾找問題、服務群眾解難題、接受監督零距離”的三步走戰略,確保每一個整改動作有實效,群眾能夠得實惠。
黨員干部深入基層了解多了
今年初,由於老居民點拆遷,張子維遷入了揚中經濟開發區興隆社區紅專小區,張子維說:“剛到紅專小區的時候,連周圍居民也不太熟,更別提社區干部了。”
居民與社區干部互不認識,群眾與黨員干部互不理解,這樣的尷尬遭遇並不少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今年以來,揚中市通過“一聯一”、“四個一”、干部監督進社區等機制讓黨員干部沉下去,主動到基層找問題,真實掌握群眾需求。通過這張聯系群眾“網”,全市收集辦理民情信息26300余條,一次性辦結率和群眾滿意率在95%以上。此外,該市還將黨員干部的基本信息、監督內容在各村(社區)進行公示,加強橫向聯系,接受群眾監督,真正發揮基層課堂作用,讓群眾成為黨員干部的群眾工作導師。
黨員與群眾近了,群眾也與黨員親了。在興隆社區,黨員干部全部挂牌上崗,並主動開展入戶走訪,使社區工作人員對居民增加了解,讓居民對社區干部不再“臉盲”。張子維說:“如今跟社區工作人員已經‘臉熟’了,我覺得我就是這兒的人。”
機關單位服務群眾措施實了
群眾說好,才是整改到位了。家住八橋鎮幸福村的王女士表示,由於自己和丈夫長期在外地工作,有時需要辦業務還要在工作日專門請假回來,自從市住建局開展雙休日便民服務以來,周末也能辦業務,便利了許多。
從清理村(社區)辦公用房,規范公車管理,嚴肅工作紀律等作風問題,到整治斷頭路、解決工業園區企業排污問題、雙休日便民服務等民生問題,每一項整改措施都落在點上,改出群眾心聲。
“今年以來,我們共建成便民疏導點80多個,為燒烤小吃、蔬菜水果、縫紉修補小攤點‘安家落戶’,有效改善了原來攤點集中區居民的出行和生活環境。此外,還出新改造垃圾中轉站4個,新建啟用一座,接管一座,進一步擴大了垃圾回收和中轉能力。”揚中市城管局局長杜成福介紹說。
據悉,該市“百項整改”中所公示的185個項目,已有165個整改到位,全市基層黨組織自行梳理的1513個即知即改項目,目前已整改到位1064個。
村(社區)解決問題能力強了
在揚中市每個村(社區)服務台上都能看到一本《便民服務指南》,裡面列明了各級群眾工作機構負責人的聯系方式,讓辦事流程一目了然。今年以來,該市進一步規范市鎮村三級聯動的群眾工作機制。全市各個村(社區)共有450余名村干部在群眾工作室領崗領責,至少有一名干部全天候值守,隨時接訪群眾,登記問題和矛盾。通過一站式受理、一條龍服務、一攬子解決的工作模式,減少了處理信訪問題的中間環節,縮短了矛盾糾紛化解時限,95%的矛盾訴求能夠化解在基層一線。
如今的各個村(社區)成了收集民情、解決問題、提升集體經濟實力的第一線,社區工作人員亮身份、亮責任,使村(社區)服務能力顯著提升。三茅街道文化新村社區星光義工工作室組織社區黨員干部利用節假日和晚間為社區群眾提供錯時服務﹔八橋鎮永勝村通過“菜單式、智慧式、一站式、代理式”等四式服務幫助群眾解難題,不斷改進工作作風。
通過專項整治,揚中市已整頓村(社區)辦公用房超過1200平方米,清理違規配備的公車17輛,全市79個村(社區)工作作風明顯好轉。
(江蘇先鋒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