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內蒙古扎蘭屯市緊緊圍繞為民務實清廉這一主題,從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出實招抓整改、辦實事求實效,以便民、利民、惠民、富民、樂民的有效舉措,讓群眾切實從教育實踐活動中得到實惠。
突出便民,建立“代表委員工作室”。進一步完善了代表委員零距離聯系服務群眾的長效機制,選擇人口相對集中的12個社區創新成立了代表委員工作室,選派192名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分組進入社區,市級領導也以普通代表委員的身份,輪流到工作室接待社區群眾。工作室每周二、周四接待解決社區群眾各類訴求,能當場解決的立即解決,對不能當場辦理的事項,確定承辦事項后以“一事一函”的形式,直接轉交給相關部門按照規定時限辦理或給予答復,真正讓群眾意見“上得來”、問題辦理“行得通”、辦結反饋“下得去”。至目前,共接待群眾578人,收集各方面意見、建議336件,現場答復、轉辦、辦結202件。
突出利民,啟動農民辦事網絡服務平台。梳理整合33個市直部門單位132項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的行政審批服務事項,利用互聯網連接市、鄉、村三級內網,搭建了農民辦事網絡服務平台。農民在辦事時隻需要到村裡按要求提交相關的材料,就能享受到有關部門單位的限時審批服務,有效節約了辦事成本,一些農民遇到的不辦、拖辦、緩辦以及“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等頭疼的問題都得到了解決,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讓老百姓不出村就能辦成事兒。同時,建立了助農金融服務網點,開通了農民繳電費、手機費服務項目,完善了財政補貼資金一卡通短信告知平台,有效解決辦事難問題,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
突出惠民,解決群眾醫食住行。加大對衛生保障方面的投入,將城鄉常住人口全部納入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體系﹔完善120醫療急救體系建設,實現30公裡服務半徑全覆蓋﹔新增床位500張,新建鄉鎮衛生院3個、村衛生室22個,有效緩解群眾看病難的問題。加大對大宗食品檢測力度,對市民膳食結構密切相關的食品定期進行安全關鍵指標抽驗,出動行政執法人員300余人次,堅決將不合格食品清除市場。解決群眾飲水安全問題,共完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76處,完成投資1531萬元,解決了10974人的飲水安全問題。針對群眾意願,加大對保障性住房的房源信息、申請條件、審批流程等信息的公示范圍,嚴厲查處各種徇私舞弊行為,研究制定保障性住房退出機制,新建棚改住房1000套,改造農村危房592戶。投資13.5億元,啟動布特哈大橋、“三橫一縱”道路等43個重點項目和老舊小區道路微循環改造,開工新建4條農村公路、3座橋涵,同步修整已有村路路面,疏通橋涵排水,確保三年內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
突出富民,深入實施創業就業工程。大力推進下崗職工二次創業、農村青年創業和農村婦女創業“三大創業計劃”和黨員創業致富工程,積極主動解決群眾創業、就業難問題,著力構建“政府推動、社會支持、市場導向、自主創業”的新機制。積極爭取國家、自治區各類創業扶持資金,加大政府政策性貼息資金投入,降低小額貸款擔保和反擔保門檻,探索建立以農民承包土地、城鎮居民自有資產進行擔保質押機制,讓更多創業者能夠取得貸款資格。發揮人社局、工會、婦聯、團委等部門教育培訓主體作用,著力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截至目前,已累計投入扶持資金7600多萬元,幫助8000余人實現了創業就業夢想。
突出樂民,組織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組織專業烏蘭牧旗和群眾文藝隊伍在全市各廣場開展了音樂歌舞、曲藝、秧歌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演出活動,全市舉辦各類群眾文化活動128場,觀眾近20余萬人次。組織三下鄉活動,舉辦“文藝接地氣,服務零距離”文化下鄉巡回演出12場,緊扣“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傳播主題,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把教育實踐活動延伸至村屯。舉辦生活知識科普展覽6場次,發放科普資料3000份冊,受益群眾達9000人。舉辦科技培訓班180期,直接培訓4.6萬人次,開展科技咨詢22場次,組織科技、醫務工作者深入農村社區咨詢解答服務12場次,咨詢3200人次。
(內蒙古扎蘭屯市黨建宣傳雲平台 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