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慶河鎮的28個村、185個社裡,“有事就找包戶干部”成了廣大村民的共識,這100多位包戶干部成了家家的“守護神”。每戶農家裡都放著“連心卡”,包戶干部的電話肯定都存在了農民的手機裡。
“這些娃娃可是辦事了,原來我們連個干部面也見不上,現在天天來家頭著了,有點甚事還就是得先給他們打個電話,問問咋弄了。”木乎敖包村的李虎說。
從“偶爾下鄉”到“村裡扎根”
長久以來基層的“衙門病”積習嚴重,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完成所謂的“中心任務”,形成“隨著中心工作走,跟著上級任務忙,圍著檢查考核”轉固定工作模式。而在為群眾提供公共服務方面,履職不夠、欠賬較多,甚至形成了“門難找、人難尋、事難辦”的現象,群眾對此意見很大。
如何讓鄉鎮工作回歸為基層群眾服務的本位,讓聯系服務群眾成為黨員干部主要工作職責、實現本職工作的回歸,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伊金霍洛旗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提出鄉鎮“去機關化”工作新機制,全旗共有912名干部離開機關,走進農村,把辦公室從機關挪到了田間地頭、挪進了庄戶院。其中,旗直部門、直屬單位各選派1名干部脫崗駐嘎查村工作,鄉鎮統籌選派80%的干部脫崗駐嘎查村工作,會同市選派干部組建駐村工作組,形成駐村全覆蓋。
紅慶河鎮的“四定三到 農事戶辦”去機關化工作機制運行以來,已選派了102名鎮干部和28位旗直機關工作人員成為了包戶干部,履行聯絡員、宣傳員、代辦員、幫扶員和調解員“五大員”職責,平均每人要服務60—70戶。紅慶河鎮面積為1000平方公裡,村社相距較遠,這些干部就自帶行李搬到了自己包聯的村社裡,將工作開展到戶,實現服務到戶全方位。通過構建“入戶梳理—現場辦理—代步辦理—聯動辦理—入戶反饋—跟蹤監督”服務群眾“農事戶辦”流水線,在農戶家中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實現群眾辦事足不出戶,溫暖到心,拉近了與百姓的距離,重樹了服務百姓的情懷,重新讓干部回到百姓身邊,逐步回歸政府服務百姓的本位。用干部的實際行動解決了一批群眾最反感、反映最強烈、最需要解決的問題,讓黨員干部在解決問題中得到鍛煉的同時,也得到了群眾廣泛的支持和擁護。
“一開始我們進村入戶的時候,好多村民都說風涼話,問人家需要幫助什麼也沒人理我們。尤其像我是蒙古族,不少農民還說,你連話都說不清楚,能給我們作甚了?”阿刀亥村一社的包戶干部阿麗瑪委屈地抹起了眼淚,“后來,我就不服氣,一趟趟地跑,大事辦不了,小事我肯定能做。前幾天,幫李祥奇家賣了10多隻雞,村民們挺高興,對我的認可度越來越高了,現在有事總是先給我打個電話問問該怎麼辦。”
“我們就是要讓群眾覺得,這次我們是在村裡扎根了,不是再像以往一陣風,逢年過節才帶點慰問品來了。我們天天就在農民家裡,有啥事情找我們就對了。”哈達圖淖村的駐村干部白庶斌說。
納林希裡村的包村干部楊軍談起“去機關化”幽默地說:“我們現在都有一個角色的轉換,過去我們都是父母官,要變成現在管父母。我們剛下去的時候,老百姓依然是沉浸在過去你們當父母官的時候,比較高高在上,有一些推拖等靠這種事件屢次發生,導致老百姓對我們也有一些不信任。但是通過我們深入的、持續把活動搞下去,老百姓們逐漸就感覺到不同了,鄉鎮干部的作風確實是轉換了。像我們目前正在進行的‘鄉風文明大行動’,幫助農民把亂堆亂放的柴草堆整理一下、擦玻璃、掃地,我們多數干部下去都是幫著老百姓干這些小事,而通過這些小事情,就能夠與老百姓心與心之間拉近距離。”
“四定三到、農事戶辦”聯系服務群眾工作機制運行以來,全旗入戶梳理問題4500多個,現場解決3700多個,代辦解決1600多個,聯動解決44個,正在落實135個,確定實施惠民項目516個,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
放下“官架子”,多替百姓想
鄂爾多斯市委書記白玉剛在告誡廣大黨員干部如何開展好“去機關化”工作時,提出“去機關化”的根本是要去除“衙門習氣”,具體做到“三去”,即去除“四風”問題,去除干部與群眾的“距離”,去除機關利益化傾向﹔實現“四要”:要秉持為百姓服務的情懷,要為群眾開展細微的服務,要解決存在的問題,要農村牧區發展和農牧民富裕的成果。
而突出為民務實清廉,首先要躬下身子,懷著對權力的敬畏,用一顆感恩的心服務群眾。喬捷是烏蘭淖兒村的包村干部,在走訪入戶中,得知村裡有三戶村民把集體土地扎上鐵圍欄,載種鬆樹苗,極大影響了村民的出行,引起了村民的不滿。甚至還有村民激動地說:“要是每個人都這樣的話,我們就都把集體土地圍起來,誰也別走!”得知這一情況后,喬捷先組織全體社員召開了社員大會,給村民疏導情緒,矯正村民的錯誤觀念,又領著包戶干部一趟趟地登門拜訪,到三戶違規佔地的人家耐心勸說。
有的年輕干部不理解,直接問為啥不採取強制措施?喬捷說:“農民真的不容易,咱們強制把村民在中的鬆樹苗拔了,這些農民得損失多少錢?對咱們干部又是個什麼看法?干群關系要處好,咱們就得多替農民想想了。”
前前后后跑了半個多月,佔用集體土地的三戶人家終於認識到了錯誤,把樹苗移到了自家的地裡,拔掉了鐵圍攔,村民的出行又暢通了。
這一樁糾紛的柔性處理,村裡人都對喬捷樹起大拇指,他沒有運用公權力強硬解決問題,而是用耐心化解了村民的心結,扮演好了一個真心實意為百姓考慮、替群眾分憂的干部角色。
張善君是台格希裡村的包戶干部,每天手機都響個不停,基本全是包扶村社裡62戶人家打來的:“善君,我手上鵝掌風又犯了,給我上捎上點藥。”“善君,從鎮上給我捎上個小折疊桌子。”……台格希裡村離鎮上有20幾公裡,村民又多是留守老人,不會駕駛交通工具,出行非常不便,經常讓張善君代勞辦些事情。
台格希裡村5五社農作物灌溉一直是個老大難的問題,一口機井要滿足全社100多畝地的灌溉需求,隻能各家抽簽輪流放水,全社的各戶一圈輪下來得40天。尤其是玉米吐穗期間水量要求較大,往年,老鄉們隻能准備好干糧和手電晝夜不停地在自家地頭鋪塑料布、改水道,機井離地遠,水流過去就得20多分鐘,沒等流到地頭就下滲不少,為了減少下滲量,老鄉們想出了在水道裡鋪塑料布的辦法。地裡一放水,家裡就得去兩個勞力,經常是老太太在前面鋪塑料布,老爺子在后面用鐵鍬改水道。
張善君在入戶時得知了村民們反映強烈的這一問題,當即和鎮、旗的水利部門聯系安裝事宜,想搶在春耕前給老鄉們把地埋管道安裝上,讓老鄉們能減輕些負擔。得知水利部門因人手短缺無法提前給社裡安裝地埋管道時,張善君當即組織村民用自己的車把安裝材料拉到了地頭,領著老鄉們在地頭整整干了20天,把2200多米水管全部安裝完畢。
65歲的張巧雲老太太說:“安管子那段時間天氣不好,經常,張善君家裡的小孩沒人看,也領來和我們一起勞動,四五歲的小娃娃讓風吹的,我們看見實在可憐了,我們自己的孫子也舍不得讓受那罪,這些干部真是沒的說了。”
張福厚老人指著地裡新安的井頭高興得說:“水能供上了,今年我的玉米長勢可好了。現在20米安1個井頭,全部用上地埋管道,省工又省水,錢也沒少省下。張善君可是給我們做了大好事了。”
張善君說:“來到村裡和農牧民融到一起,就能他們的甘苦,看到他們那個年齡就像我的父母親一樣。把他們的事當做我的事來辦,甚至要超過我的事情來辦,才能讓農牧民放心,才能認可咱們的工作。”
“全科”干部助推高效機關
“四定三到、農事戶辦”機制實施之前,趙光亮只是鎮上辦公室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以往下鄉的經歷屈指可數,在機關裡辦公習慣了,管的總是自己那一畝三分地裡的事,這次被分到了納林希裡村做包社干部。
一到村裡,趙光亮就發現了大問題:“村民們的要求五花八門:林業、戶口、計生……有的我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就得跑到相關部門去問,是什麼程序,需要哪些手續,自己也得加強學習。”
紅慶河鎮在教育實踐活動過程中非常注重全科干部的培養,除學習上級制定學習內容外,重點集中學習了業務知識,形成了周一集中業務知識培訓學習制度,拓展廣大干部的業務知識面,便於更好地服務群眾。
干部變成了多面手,工作效率就大大提升了,而且駐村工作組把任務具體落實到人,責任也更加明確。下去的80%的干部在做好駐村包戶工作的同時,可以完成機關、站所需要與村、農戶對接的工作。原來一個部門的部分工作,需要召集全鎮農戶一一回到鎮辦理,現在干部下去以后深入農戶,用1-2天的時間就可以做完,為處理原崗位工作省下時間。
紅慶河鎮黨委書記趙海錄介紹說:“我們積極探索鄉鎮機構設置,將原有的‘站、室、所、辦’合並,20%的業務骨干集中合署化辦公,其主要職責是上傳下達,負責業務指導、協調聯絡、統計匯總等各項工作。通過合署化辦公,讓鄉鎮為民服務的渠道和機制不斷完善,鄉鎮部門設置和職能履行更加貼近百姓,方便百姓辦事,讓一個部門下去或一個人下去能為百姓解決更多的問題,杜絕了之前一個部門隻辦他自己部門的事情,對其他事情不聞不問。也解決了過去部門服務職能單一、人員鬆散、管理不便、忙閑不均的問題,同時培養了全科干部,調動了干部的積極性,實現了‘1+1›2’的效果。”(何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