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縣在開展教育實踐活動中,採取“駐村入戶聽心聲、推心置腹調心態、學習培訓扶心智、文化惠民暖心窩、興辦實事解心結。”“五心”工作法,確保教育實踐活動真正取得實效。
駐村入戶聽心聲。一是“零距離”接觸百姓。全縣各級領導干部按照一般領導干部駐村蹲點不少於3天、科級領導干部不少於7天、縣級領導干部駐村蹲點時間不少於10天要求,共開展駐村蹲點活動6820人次,召開民情懇談會 580場次,收集意見建議470條。二是“心貼心”與群眾搭親。按照省委領導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要求,明確了一般黨員2戶、科級領導3戶、縣級以上領導干部4戶的聯戶要求,建立干群聯戶“直通車”,暢通群眾意見反映渠道,與百姓“認親戚”、“搭親家”,了解群眾期盼。三是“面對面”民情懇談。各級領導干部深入到各聯系點,與群眾“面對面”召開民情懇談會,營造說真話、講實話的濃厚氛圍,廣泛征求縣級領導“四風”方面問題35條、發展意見建議120條。四是“手把手”上門服務。縣農、林、水、文化、衛生等部門,成立了32個工作服務小分隊,送服務上門,送科技、文化、衛生下鄉,與葡萄、石榴、臍橙、生豬等產業種養殖大戶結幫扶對子,“手把手”教技術,幫助新建農家書屋6個,贈閱科技書籍3600本。幫助當地群眾解決生產、生活、技術難題56個,推廣馬鈴薯高產栽培、測土配方等農村適用技術12項,為群眾節約生產成本累計680萬元。
推心置腹調心態。堅持開門搞活動原則,廣開言路,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多層面聽取各方意見建議,切實把“自己找、群眾提、上級點、互相幫”落到實處。全縣各參學單位發放《民主測評表》3800余份,征求意見建議9400條﹔針對兩次縣級領導班子、班子成員“四風”問題民主測評、意見征集中“四無”現象突出,多數干部“不敢提、不想提、不願提”等不利因素,聚焦“四風”問題,縣委及時與州委第四督導組碰頭開會研究,堅持“開門搞活動”,通過精心組織開好“市民問政現場會”、“民情懇談會”、“現場納諫會”、“百人訪談”、黨外代表人士座談會、婦女代表會、非公企業負責座談會、鄉鎮干部座談會等相關會議,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縣委派出了3個隨機調研組,採取“一對一”、“背靠背”等形式,廣泛征求當前建水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中的意見建議777條,共收集梳理出各類問題353個,目前,已解決310件,其余問題正在積極辦理中。
學習培訓扶心智。堅持將學習教育貫穿始終,緊緊抓住各級黨委“牛鼻子”,明確縣級領導不少於7天、科級領導不少於5天、一般黨員不少於3天的集中學習要求,強化領導責任,著力組織實施,抓“一把手”學習責任,逐級傳導壓力。採取“集中學”、“專家講”、“看片子”、“談感受”、“寫心得”等形式,舉辦專題講座、先進事跡報告會等8期,教育培訓9700人次﹔組織觀看《焦裕祿》、《四風之害》和《一個州長的瘋狂》等影片260場次、教育14800人次﹔嚴格撰寫心得體會縣級領導5000字、科級3500、一般黨員干部2500字的硬性要求,明確了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焦裕祿精神、“三嚴三實”學習心得體會工作要求,磨礪了意志,觸及了思想、淨化了心靈。
文化惠民暖心窩。堅持文藝搭台,活躍群眾舞台,堅持文藝下鄉群眾化、節目親民大眾化、演出樂民基層化,鼓勵群眾參與,按一個鄉鎮一支籃球隊、一個村委會一支文藝隊要求,下派了文藝、科技等服務隊,主動送服務上門,指導好農村文藝隊,將教育實踐活動內容寓教於樂,既補了群眾精神之“鈣”,又補了干部群眾工作之“課”,解決好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問題。全縣共投入群眾文體活動經費300余萬元,成立文藝輔導隊5支,進村開展文藝輔導170次,培養鄉村文藝骨干隊伍158支,指導農村文藝匯演14場、參演節目289個﹔開展七彩雲南全民健身籃球比賽262場次,參賽籃球隊138支。全縣直接參與文體活動群眾5000余人次,受益群眾近10萬人。
興辦實事解心結。堅持將邊學邊查邊改貫穿始終,做到“邊學邊查邊改、嚴學即查即改”,通過狠抓作風、狠剎歪風、立行立改,文風、會風、干風明顯好轉,上班遲到早退等明顯減少﹔各級領導切實轉變作風,從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改起,從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具體事情抓起,邊查邊改、立查立改、不等不拖,對矛盾糾紛排查中發現的79個歷史遺留突出問題已全部辦結完畢,辦結率達100%﹔避免問題由小拖大,不讓群眾意見建議“打水漂”﹔各窗口單位、執法部門簡化辦事程序,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結合隨機調研中基層提出的意見建議,按農村、社區黨員每人50元活動經費補助標准,重點解決了基層組織教育實踐活動經費保障不足和“軟弱懶散”問題。
(雲南省建水縣黨建雲平台供稿 白懷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