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市委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參與監督評判作用,以《百姓問政——干部作風大家談》電視直播節目為載體,圍繞“轉作風、提效能、優環境、促發展”主題,扎實開展干部作風群眾評系列活動,讓群眾“挑刺”,讓干部“坐不住,立即改”。
百姓問政,開門整風。堅持把敞開門、開大門作為搞好教育實踐活動、整治庸懶散的重要手段,於去年5月在全省率先開辦了《百姓問政》電視節目,每兩周一期,每期節目由一個市政府或縣區政府的領導在現場,接受百姓對決策得失和工作表現盤點和拷問。今年3月,市委常委會專題研究《百姓問政》工作,制定了《關於建立健全百姓問政制度的意見》,將電視錄播改為直播,堅持每期節目都有一名市委常委、市政府分管領導現場參與、現場點評,確保群眾反映問題真改、實改、徹底改。市委書記上官吉慶說,“不辦則已,要辦就一定辦好,辦成促進政府轉職能、干部轉作風的助推器,決不能趕時髦、作作秀。”與此同時,將《百姓問政》拓展到縣區,在廣播、報紙分別開辦了《百姓熱線》、《百姓問事》專欄,構建起市縣聯動、媒體互動的全方位問政格局,並將這種做法作為一項制度長期堅持。這一做法得到省委書記趙正永、省長婁勤儉的充分肯定。熱心觀眾說,這檔節目“牽動著人心”、“攪動了官場”,反“四風”動了真格。
群眾參與,現場問責。堅持群眾的主體地位,突出群眾參與。每期節目開播前提前在市級新聞媒體、機關、社區刊發公告,公示問政部門工作職能,公開報名電話、電子郵箱及短信、微博、微信平台,開通3部現場熱線電話,暢通群眾參與和反映問題渠道﹔市糾風辦堅持提前深入廠礦企業、村組、社區,到問政單位的服務對象當中去,召開不同層面座談會,征集意見和問題,動員群眾到節目現場提問和質詢﹔市電視台則派出記者明察暗訪,將發現的問題制成短片在節目現場播放。堅持問題導向,突出對政府部門工作的質詢和批評。每期節目現場,50余名群眾緊盯被問政單位“一把手”“挑刺”,主持人對轉換話題、答非所問、拖延時間、避重就輕、推諉扯皮等現象及時叫停,點評的市級領導毫不留情地批評,許多部門單位感到“火力猛”、“問題尖銳”、“有點下不來台”。參加過7次節目點評的市委書記上官吉慶說,“有些干部本來臉上沒洗干淨,但是自我感覺很好,覺得自己挺干淨、很漂亮。我們就是要不回避矛盾,不怕在鏡頭前揭丑亮短,請群眾來幫我們把臉洗干淨。坐不住了就得立即辦。”渭濱區在節目播出第二天就對群眾反映的68個問題,逐條落實整改措施,把政府的工作變成看得見摸得著、讓群眾能感受到的實實在在的服務。
群眾監督,聯動整改。堅持把“改”作為重點,邊“問”邊改。採用“挂牌銷號”和“立體追效”模式,著力構建督辦落實機制,做到有問必諾、問過必改。每期節目結束后,市糾風辦立即啟動督辦程序,以督辦函形式將群眾反映的問題和意見第一時間轉交相關部門,實行挂牌立項督辦,並在隨后的節目中跟蹤問效、及時反饋。寶雞日報、華商報《今日寶雞》同步跟蹤報道整改動態,全市已形成電視、廣播、報紙、網絡“四位一體”的媒體監督、政民相互動監督機制,倒逼整改。各級各部門自我加壓,直面問題,從群眾關注熱點焦點入手,扎扎實實改“四風”,解決損害群眾利益和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阜豐生物公司煙氣異味問題在問政節目播出后,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經多方努力協調,實施異地搬遷,解決了群眾長期反映又一時難以治理的問題。針對群眾在節目中反映的房產証長達8年遲遲辦不下來的問題,市住建局由8名領導帶隊對市區3000多棟樓盤進行了拉網式排查,共查清未辦証樓盤356棟,分門別類,現場辦公,目前已為118棟樓12000多戶辦理了房產証。在已播出的31期節目中,2030多名群眾現場提問和質詢的347件事項、征集的1900余條意見建議,辦結率達85%。
群眾評判,追責到底。堅持把評判權交給群眾,對問題不解決的不放過、群眾不滿意的不放過。被問政部門或單位在節目現場的每次答復,群眾用電子表決器進行評價。現場承諾的由市紀委牽頭,定期對群眾質詢事項整改情況進行回訪和民意調查,並制成電視短片在下期節目中播放,請被問責單位領導在下期節目現場公開承諾。對整改不力或弄虛作假人和事進行查處,87名責任人受到責任追究,其中給予黨政紀處分34人,警示訓誡42人,辭退臨聘人員11人,吊銷10家不合格物業公司資質,退出物業管理行業。同時,對群眾高度關注的普遍性問題,既著手解決具體問題,又立足於制度完善和長效機制建設,推進了法治政府、責任政府建設,制定實施了《寶雞市城市規劃區住宅底層商業用房建設使用規定》、完善《寶雞市物業管理工作和物業服務量化考核辦法》,推行了執法執紀單位和窗口服務行業便民服務措施100多條。各級各部門的誠意和行動,贏得了群眾的歡迎和支持。市民李潤仙給市政府送來了“百姓問政通天,政府為民解難”的錦旗,表達對《百姓問政》解決噪音擾民問題的感激之情。
(陝西省寶雞市黨建雲平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