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大余縣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以創建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為主線,以實行社區網格化管理、構建區域化黨建格局為重點,在全縣推行社區黨建“4455”工作機制,通過整合社區建設各種資源,調動黨群共建力量,創新社區黨建工作方式,努力把社區建設成為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治安良好、人際關系和諧的新型現代化社區。
建立“四個組織”,健全社區服務體系。一是建立支委會。根據工作需要,將部分黨員人數超過50人的社區黨支部升級為黨總支,建立“街道居委會黨組織—居民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的縱向組織構架。二是建立業主委員會。南安鎮聯合縣房產局等職能機構,按照相關法律法規指導居民小區成立業主委員會,傳達業主意見建議,維護業主權益,代表業主執行業主大會的決議、決定,監督物業管理企業的管理服務活動。三是建立物業管理委員會。縣房產局指導符合條件的小區按照相關法律法規成立物業管理委員會,對房屋及配套的設施設備和相關場地進行維修、養護、管理,維護相關區域內的環境衛生和公共秩序。四是建立駐區單位共建委員會。由社區轄區內縣直(駐縣)單位、“三送”單位組成,“三送”單位黨組織負責人兼任主任,定期研究部署共駐共建工作,統籌本單位資源及時協調解決社區黨建工作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四會”履行好各自職能,優勢互補,協同配合抓好居民小區黨建和小區建設。採取“交叉進入、雙向任職”的方式,提倡居民小區黨支部書記兼任業主委員會主任,選任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委員會、駐區單位共建委員會黨員負責人為居民小區支委會的兼職委員,強化居民小區黨支部在小區各項事務中的領導核心地位。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委員會在支委會的指導下依照法律法規進行自治管理,形成了黨支部為核心,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管理格局。
建立“四支隊伍”,建強社區服務隊伍。一是建立黨員隊伍。對居民小區黨員摸底造冊,特別是流動黨員、在職黨員、“口袋”黨員,把小區內所有黨員都納入小區黨支部進行有效管理。對在冊黨員,按照隸屬關系實行直管﹔對在職黨員,堅持條塊結合實行雙管﹔對流動黨員,堅持動態管理實行協管。根據居民小區服務功能,開展“先鋒創績”、“設崗定責”等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發揮黨員在聯系服務群眾、宣傳教育群眾的作用。二是建立志願者隊伍。團縣委發揮牽頭抓總作用,在社區建立志願者指導中心,規范社區志願者登記注冊程序,規范規章管理制度,安排專人負責志願者隊伍管理工作。居民小區黨支部積極做好教育、宣傳、引導工作,鼓勵廣大居民自願參加小區志願者隊伍。倡導“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者精神,從小區居民多種需求出發,開展各種無償公益服務,協助解決社區問題。三是建立社區工作者隊伍。社區工作者隊伍包括小區支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委員會、駐區單位共建委員會成員,以及社區“兩委”聘任的社區專職工作人員。制訂《社區工作者隊伍管理規范》, 將社區工作者的服務對象、工作程序、質量標准、完成時限、責任要求等事項作出明確界定,提升社區工作者的管理服務能力。四是建立文體愛好者隊伍。充分發揮社區文體愛好者的積極性,按照業余自願、形式多樣、健康有益的要求,在社區組建票友會、秧歌隊、合唱團、戲曲班、書畫協會、廣場舞群等群眾性社團,吸引更多的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文化活動,提高群眾自我服務、自我發展、自我娛樂能力。
建立“五項制度”,健全社區服務機制。一是建立黨建工作聯席會制度。居民小區黨建工作聯席會由小區黨組織牽頭,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委員會、駐區單位共建委員會共同參與,社區黨總支列席,定期商議小區黨建、小區建設相關事宜。原則上每季度召開一次聯席會,遇有特殊情況隨時召開會議。發揮聯席會議各方在小區黨建和管理中的作用,取得共識,整合資源,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建立黨員直接聯系群眾制度。每名社區黨員(含在職黨員)結對幫扶一戶以上困難居民,深入了解其思想動態,幫助排憂解難。黨支部在年初制定黨員聯系群眾具體計劃,並根據不同時期形勢任務組織黨員開展主題實踐活動,發揮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黨員每季度向黨支部匯報一次幫扶情況,黨支部半年進行一次檢查,確保此項工作取得實際效果。三是建立在職黨員雙重管理制度。凡黨組織關系在工作單位、居住在社區的黨員,在黨員組織關系、黨費收繳、黨內統計渠道不變的前提下,到居住地社區黨組織報到,接受“雙重”管理、參加“雙重”生活、實現“雙崗”奉獻。社區黨組織及時登記在職黨員參與社區建設情況,每年向黨員所在單位黨組織反饋一次,黨員所在單位在黨員升職晉級、民主評議、評先選優時,要書面征求社區黨組織的意見。四是建立黨建工作述職評議制度。採取“雙述雙評”方式,居民小區黨支部每年年底就履行黨建工作責任制向社區黨總支書面述職,向小區黨員大會口頭述職,接受社區黨總支點評,接受小區黨員群眾評議。小區黨支部針對評議情況加強述后整改,社區黨總支跟蹤督查整改落實情況。五是建立社區建設保障制度。進一步加大社區黨建工作經費的投入,實施社區黨建“4455”工作機制的居民小區,經縣委組織部驗收合格后,從黨建工作項目化發展專項資金中劃拔部分資金,作為社區黨建工作專項經費。駐區共建單位每年資助一定的資金、物資幫助社區各項建設。
評選“五個之星”,檢驗社區服務成效。居民小區黨支部每季度邀請轄區黨員、居民代表,開展“五個之星”測評大會,對表現優秀的黨員、干部、群眾進行民主推薦。根據黨員群眾作用發揮的不同領域,以無記名投票方式,評選出本季度的“政策宣傳之星”、“衛生保潔之星”、“和諧促進之星”、“便民服務之星”、“文體活動之星”,並給予一定的物質精神獎勵,增強居民小區黨員群眾參與小區建設的積極性。
(大余黨建雲平台供稿 張祥敏、李先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