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口海關、上海海關、黃埔海關、廣州海關、青島海關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從廣大進出口企業最直接、最關切的問題入手,順應群眾期待轉作風,標本兼治抓整改,不斷提升窗口單位服務水平。
蛇口海關:努力破解“事難辦”。一是“快”上下功夫。普及無紙化通關,成為全國首個100%無紙化通關保稅港區﹔簡化審批手續,跨港區調撥審批由人工干預改為自動放行,縮短在2分鐘內完成﹔推動跨境電子商務、渝深快線、國際中轉拆箱集拼、兩步申報等新興業務,助推前海合作區建設。二是“好”上求實效。嚴格履行辦事承諾與時限制度,做到“一口清,一手結”、“一窗清,一趟結”、“一場清,一次結”﹔建設“陽光窗口信息平台”,避免企業來回跑﹔應用小型X光機開展非侵入式檢查,提高了查驗效能。三是“省”上做文章。推行以“合同”為單元的審價作業等措施,使蛇口成為生鮮水果進出口大港,每櫃節省2500元﹔支持港珠澳大橋工程等大型項目,實行集中報關、船舶集中簽注、24小時通關,企業通關時間縮短50%以上,降低通關成本逾500萬元。
上海海關:種好改革“試驗田”。一是審批“瘦身”。自貿區企業從賬冊備案到核銷操作環節由34項減為10項,減少70.6%﹔取消報關企業注冊登記許可等7項行政許可,將預歸類等5項海關事權轉由社會化服務﹔下放A類企業評定等8項事權至自貿區海關。二是通關“高速”。通過自貿區信息化作業系統,實現海關管理和所有改革的全程信息化,海關自動化作業率從12.8%上升至56.2%﹔實施自貿區海關卡口智能化改建,車輛過卡時間從原來的6分鐘縮短至四五秒,每天卡口通車能力提高8倍。三是服務“升級”。按照“成熟一批、推廣一批”原則,在上海關區內啟動17項制度的分類復制推廣,讓更多企業分享海關改革紅利。出台實施23項自貿區制度,企業進口平均通關時間較區外減少41.3%,出口平均通關時間較區外減少36.8%。
黃埔海關:打造企業通關“路路通”。一是“無地界”通關。打破部門條塊分割,實現關區業務“互聯互通”,企業可自由選擇全關區任一現場,辦理挂號、遞單等海關業務。二是“無縫隙”通關。在關區內39個海運碼頭推廣新艙單系統,強化口岸通關協作,企業通關時間節省50%以上﹔辦理首票國際轉運業務,滿足企業國際轉運需求,有效提升港口服務能力﹔啟動“超級中國干線”業務,為企業提供來往香港國際機場與珠三角的空陸多式聯運服務,打造“沒有跑道的空港”,為企業減少20%以上物流成本和24小時以上運輸時間。三是“全時空”通關。實施加工貿易電子化改革,建立“紅、黃、綠”通道,實現企業“足不出戶、在線辦理”﹔啟用跨境電子商務通關服務平台,開展跨境電商業務,試行集約化電商退稅,退稅時間由3個月減至3天﹔推行“移動查驗作業”,在查驗場所建立4G網絡,讓企業享受到實實在在的通關便利。
廣州海關:助推服務“零距離”。一是一體化服務。企業可以自主選擇申報地點和進出口口岸,通關時間至少節約8小時,成本節約30%以上﹔與檢驗檢疫部門合作實行“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企業申報進口商品錄入數據由169項精簡到92項,“一次到場、一次開櫃”降低50%查驗費用。二是透明化服務。海關業務進駐廣州市網上辦事大廳,將3類10個辦理事項“搬上”網﹔開通郵遞物品網上自助查詢系統﹔建立微信預約、鮮急特商品“零排隊零滯留”便民窗口﹔簡化取消加工貿易前期手冊10種隨附單証,企業辦理注冊登記欄目從116項精簡為35項,窗口當場辦理事項由3項增加到6項。三是走上門服務。集中走訪96家大型骨干企業,解決“進口大宗鐵礦砂限於碼頭裝卸能力而產生巨額滯期費”等75項難題﹔建立企業協調員隊伍,向首批100家試點企業開展“一對一”服務,主動為大型進口設備提供上門驗放。
青島海關:建設便民利企“高速路”。圍繞“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推出青島海關“1+13”重點改革項目,推動建成臨沂綜保區,促進黃島口岸業務現場和煙台綜合保稅港區整合優化,支持威海韓國食品日用品交易集散中心建設。為企業鬆綁減負,推進簡政放權,取消16項、下放5項、壓縮審批層級31項,建立審批核批事項清單242項,作業時間縮減80%以上。啟動電子支付稅款無紙化繳庫改革試點,減少人工簽章80%,稅款入庫核銷時間縮短70%。組織關區特邀監督員開展暗訪調查,依托“齊魯民聲”網站與企業暢通交流,與地方部門“結對子”密切窗口聯動,選派業務骨干赴25個企業開展學習體驗,征集企業意見上百條,解決問題9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