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紀委監察部日前陸續公布2014年中央巡視組第一輪巡視整改情況。從整改內容來看,“房產”領域仍是腐敗重災區,“官商勾結”、“多佔住房”和“辦公用房超標”現象較為普遍。
近年來,“房叔”、“房媳”成為一些貪腐官員的代名詞。這些貪腐官員動輒擁有數十套、上百套房產,飽受公眾詬病。房地產市場已成腐敗易發、高發的重點領域。拿這些“房氏家族”來說,為了完成購房過戶手續,常常一個人握有多個身份証、戶口本。這些戶口本、身份証是怎樣辦出來的?其中涉及的權力勾兌和利益輸送等現象,當然得刨根問底。
在城市化過程中,隨著住房價格快速上漲,一部分官員早已把房產當成“唐僧肉”。有些官員利用手中的特權,不斷染指房地產市場,牟取私利。有些官員將賄賂款變現為房產,使之成為“洗錢”通道。還有些干部將房產轉移到子女及其他親屬身上,或者在海外購房,企圖逃避監管。
“房腐”現象的存在,不僅擾亂了房地產市場,阻礙了房地產行業的健康發展,而且嚴重影響了政府公信力。遏制“房腐”現象,就要加大對房地產市場審批程序的監督,斬斷樓市利益輸送鏈條,讓權力無法染指市場。對於“多佔住房”現象,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探索實行官邸制。“鐵打的官邸流水的官”,國家提供的住房沒有一勞永逸的產權,對領導干部住房保障就應實現福利與產權分離,使其隨著任期結束而周期性更迭。針對“辦公用房超標”問題,中央也早已出台相關規定,要求停止新建樓堂館所和清理辦公用房。對此,各地不容抱著“一陣風”、“鬆口氣”的敷衍態度。
此外,還要深入推行不動產登記制度,使之成為官員財產申報制度的組成部分,以利於做好事前監督。隻要下大力氣鏟除腐敗滋生的溫床,讓權力置於陽光之下,“房腐”自然無處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