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關嶺自治縣緊緊圍繞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著力把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的辦事難、出行難、飲水難以及致富難的“四難”問題作為整改落實的重要民生工程,通過念好“轉、用、辦、強”“四字經”,堅持立說立行立改,不斷回應群眾“四盼”,取得明顯成效。
轉作風,讓事情不難辦。堅持問題導向,及時將“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作為專項整治內容,堅決取消不必要的門禁設置,加大對利用職權謀取不正當利益,弄權勒卡,刁難群眾、“吃拿卡要”、“庸懶散拖”等行為的督查問責力度。同時,還為方便群眾辦事,少跑腿,少走冤枉路,組織全縣有關單位認真開展了取消和下放審批事項工作,公開和簡化辦事程序,要求沒有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職權和行政審批項目一律取消。截至目前,共建立健全便民措施154個,對設置門禁的2家單位進行整改,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1個,簡化辦事程序215個,縮短辦事時限102個小時,查處“吃拿卡要”、“慵懶散拖”案件4件,查處查辦干部4人。
用真情,讓出行更方便。針對群眾反映的出行難問題,制定了三年交通大建設藍圖,通過向上級爭取、銀行貸款等方式,加大交通設施的投入。 8月30日,投放12輛公交車,開通了關嶺老縣城至民中新校區的公交班線,解決2000多名師生、近1萬名群眾的出行難問題。此外還專門為民中新校區上晚自習的教師開通了一趟專班,有效解決了教師晚上出行難題。同時,還投入1200多萬元,打通11條斷頭路。投入200多萬元打通板貴鄉多德村槽子組、斷橋鎮坡舟村懂扎組等邊遠村寨3.6公裡的通組路。投資11372.76萬元,實施通村油路(水泥)26個,總裡程165.337公裡,惠及群眾近5萬多人,極大改善了農村發展環境,解決了農村群眾行路難問題。
辦實事,讓群眾有水喝。始終把群眾“飲水難”問題作為最大民生事項,採取政府主導、部門實施、群眾參與的方式,大力實施“小康水”項目,完成關索街道辦新龍潭村、西龍村、花江鎮五裡村、坡貢鎮水韻村、板貴鄉峽谷、白泥、太坪等村小水池和提灌建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300萬元,累計解決1.8萬人飲水困難。投資2000多萬元完成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工程和農村學校人飲工程126處,共解決飲水不安全人口1.3萬人。充分發揮“第一書記”作用,協調資金300多萬元,幫助永寧鎮五指山村、斷橋鎮壩陵村者壩組、新鋪鎮大盤江村、板貴鄉多德村等1萬多名群眾解決吃水難問題。完成了高寨水庫水源地保護工程初步設計,進一步加強飲用水源保護。
強服務,讓致富有門路。過去,一些種養殖大戶缺技術、缺資金,導致產業做不大,示范帶動作用發揮不明顯。如何把這些大戶凝聚起來,縣委及時制定了《關於開展致富帶頭人評選培養工作的意見(試行)》,形成了農村致富帶頭人培養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通過自薦、村兩委、群眾評選、公示、審核、授牌頒証等環節,確定了738名農村致富帶頭人,實現50戶以上的自然村寨至少有1戶致富帶頭人。同時,通過提供政策扶持、技術培訓、金融服務、結對幫扶、搭建服務平台等方式,全方位服務致富帶頭人,幫助他們壯大產業。目前通過採取分類培訓的方式,對60名養殖型致富帶頭人開展為期1周的技術培訓,有效提高他們致富帶富能力。如今,農村致富帶頭人正以一支新鮮血液融入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大潮中,建起農業專業合作組織20余個,帶領群眾100多戶致富奔小康。
(貴州省關嶺縣黨建雲平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