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縣堅持把融入群眾、講求實效、真抓實干作為聯系服務群眾工作標准,注重民生、順應民意,以“十抓破十難”積極回應群眾訴求,用實實在在行動構建惠民新常態。
一是抓科技培訓,“破解”知識技能“少”。突出抓農民素質提升,組織縣總工會、扶貧辦、職業技術學校、勞務開發局、縣就業局等10個單位舉辦了農民工電工、焊工、電腦等18項專業技能培訓班12期,免費發放科技宣傳資料5.4萬份,培訓18652人次,培育新型骨干農民500人,帶動農戶科技推廣0.6萬戶,農民實用技術培訓22.9萬人次,獲証1.51萬人次,創業培訓350人。
二是抓基礎改善,“破解”農村條件“差”。以保障生產發展、鄉風文明為抓手,多方籌集資金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農民新建沼氣池8115口,完成紅層找水打井8230口,建設村通水泥路228.6公裡,興建村級便民服務點495個,投資3000萬完成農村全新無線電視升級改造,新建整治小微型水利工程510處,新增提灌設備72台925千瓦,加快形成了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三是抓產業調整,“破解”農民收入“低”。帶領群眾走現代產業路子,發展原生態鵝養殖示范點96個,PIC生豬規模養殖示范點12個,發展鄉村旅游景區1個、農家樂鄉村旅游區3個,新增星級農家樂經營戶280戶,實現鄉村旅游收入6000萬元以上,培育發展原生態鵝養殖點73個、種養大戶147戶,新發展專合組織18個、帶動農戶28556人,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實現1605元,同比增長22.1%。
四是抓農村教育,“破解”子女求學“難”。建設改造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5所,資助中等職業教育1—2年級農村學生0.15萬人,資助縣鎮、農村公辦普通高中家庭特別困難學生288人,撥付專項資金110萬元資助中等職業教育1—2年級農村學生,解決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學生人數達到500人,全力實現城鄉文化教育統籌協調發展。
五是抓醫療救助,“破解”因病致貧“苦”。切實加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力度,著力解決群眾就醫難、看病貴的問題,實現全縣參合人數達604466人次,參合率達92%﹔安排農村和城市困難群眾大病醫療救助縣級配套資金累計111萬元,救助1273人,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礎醫療服務。
六是抓結隊幫帶,“破解”弱勢群體“孤”。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將農村人均年收入低於625元的貧困戶全部納入低保,深入開展“四進四解”幫扶活動,組織全縣2000余名黨員干部與生活困難群眾、孤寡老人、留守(孤殘)兒童等弱視群體結成對子1987對,解決困難子女上學78人,生產生活扶持1226戶,安排零就業家庭207人,關心、關愛留守(孤殘)兒童189人次,讓他們真切感受到了黨的溫暖,生活的美好。
七是抓信訪接待,“破解”民生訴求“壘”。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和“一崗雙責”的要求,落實領導包案制度,完善並制定了群眾來訪接待制度,確保群眾來信來訪問題有解答、訴求有落實,以密切干群關系,解決民生民困為出發點,加大農村矛盾糾紛調處力度,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共接訪32件次,現場辦結27件次,責成相關部門辦結5件次,切實做到發現一件解決一件。
八是抓債務清理,“破解”經濟發展“慢”。對鄉、村兩級因“兩基”達標、道路建設、農田基建項目等造成的歷年欠賬,採取財政補一點、鄉鎮籌一點、農民出一點的辦法及時解決,規范農村財務管理,嚴格執行“一事一議”制度和村帳鄉(鎮)記制度,對鄉村凡自行設立項目和超預算項目,財政一律不予追加資金,並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目前全縣21個鄉鎮已全面完成債務清償,10個鄉鎮正清理落實中,以新的要求、新的理念、新的舉措謀求新的發展。
九是抓存年積案,“破解”遺留問題“堵”。以“六個一”到一次農村、干一次農活、開一次座談會、住一宿農家、吃一頓農家飯、寫一篇調研文章活動為契機,在全縣31個鄉鎮成立專門的農村積案清查小組,對495個行政村群眾反映強烈的遺留問題進行逐一排查,發現一件解決一件,對於鄉鎮無法處理的案件,由縣紀委派出工作組處理,目前,共排查處理124件次。
十是抓環境優化,“破解”農村設施“亂”。堅持以村容村貌整治為突破口,以整潔推動為關鍵環節,優化農村環境,改變農村面貌。重點抓好了“五改五通”。建成蓄水池、沉渣池、過濾池各1處,埋設引水管道2000米,三格式衛生廁所7067戶,同時建立每個行政村建一個垃圾池、定一名衛生保潔員、配一部垃圾清運車“三個一”制度,推動了“鄉村清潔”工程常態化。
(四川蓬溪縣黨建雲平台供稿 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