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來,我省黨員干部改進作風有了新的良好開端,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取得的成果還是初步的。作風有所好轉,“四風”問題有所收斂,但有些問題的整改還沒有完全到位,一些深層次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破解。要讓教育實踐活動常態化、常抓不懈、保持長效,我們還必須以鍥而不舍的決心和毅力,把作風建設不斷引向深入,使作風建設要求真正落地生根。
實踐証明,作風問題具有反復性、頑固性。在個別地方,改作風一陣風,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上級一重視,馬上就抓,領導不強調,立刻就放。致使改作風經常陷入“改回來又改回去”的尷尬困境。在群眾眼裡,這種一陣風式的改作風,本身就是壞作風。如何防止轉作風虎頭蛇尾,變成“一陣風”?如何消除人民群眾對“作風建設周期律”的困惑?如何讓當前好的作風“可持續”、“有后勁”?就必須讓制度說話。好的制度建設、好的機制形成具有“源頭效應”,能為作風建設提供持久推動力。我們要堅持從制度入手,在建立長效機制上下功夫,不斷提高作風建設的科學化水平。
在兩批教育實踐活動中,我省不僅立足於現抓現管,讓整個活動進展有序、扎實深入,還注重鞏固活動成果,建立作風建設長效機制。在整治文山會海、檢查評比泛濫上,我省嚴格執行會議、文件管理制度,進一步規范審批程序。會議審核、公文處理、文件清理、精簡簡報等工作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建立改進作風的情況通報機制,建立文山會海等專項整改工作台賬,定期向干部群眾通報落實情況,解決突出問題。在整治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上,我省打造舉報新平台,今年5月建成集舉報、受理、督辦、監督、通報等功能於一體的廣東省作風舉報網。構建暗訪新機制。省、市、縣三級成立以紀檢監察機關為主導的暗訪機制,組織人員圍繞機關效能作風問題開展了專題暗訪。組織監督新隊伍。協調指導各地各有關部門聘請黨風政風監督員、行風監督員、村務監督員等6600多人。下一步,省編辦還將根據國家和省關於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部署,結合我省清理行政職權和編制權責清單工作,加大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力度,重點減少企業投資、生產經營活動、社會事業准入等領域行政審批事項。同時,對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進行重點清理規范,提出分類處理意見。
在整治公款送禮、公款吃喝、奢侈浪費上,我省正在抓緊印發全省分步實施統一標識制度,並督促各地各單位完善公務用車日常管理制度、公務用車經費公開制度等規章制度,堵住管理使用上的漏洞。在整治群眾辦事難上,全省各市普遍以“建立試點-總結經驗-全面推廣”的方式逐步建立覆蓋縣鄉村社區的便民服務點,作為服務社區、服務居民,集中辦理各類行政服務的辦事平台。珠三角個別經濟條件較好的市通過整合公共資源,合理明確分工,按照“一村(居)一站”的原則,設立了“社區公共服務站”,將村、居委會依法協助完成的政府公共服務,交由社區公共服務站承擔,實現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區自我管理的有效銜接。全省各市普遍開展整治黨員干部庸懶散、奢私貪、蠻橫硬問題的專項行動。採取暗訪、曝光、查處、追責等綜合治理方法,持續保持對違反中央八項規定和庸懶散奢行為的查處和問責力度。同時出台公務員績效考核相關實施方案,做到獎勤獎優、罰懶罰庸。
實踐在發展,制度也要發展。持久抓作風,就要通過深化改革,從體制機制層面進一步破題,為作風建設形成長效保障。從這個角度說,我省的上述舉措將有利於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果長期保存。隻要標准不斷量化、規定不斷細化、機制不斷優化,做到權力行使到哪裡、監督就跟進到哪裡,“四風”蔓延到哪裡、制度就完善到哪裡,“隻說不做”就沒有借口,“尋找對策”就沒有空間,就能從源頭上遏制不正之風,從根本上治愈作風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