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圍著民意轉,干部圍著群眾轉,機關圍著基層轉。”今年以來,福建省建陽市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載體,全面開啟以“三圍三轉”為核心內容的聯系群眾“直通車”。好作風帶來新氣象,建陽全市上下呈現出黨風正、政風暢、民意順、事業興的良好態勢。
政務圍著民意轉
“我們黨對黨群關系有著極為深刻的認識,將其比之為魚水、喻之為血肉、視之為種子和土地。我們的政務必須問效於民,把讓群眾滿意作為工作的第一追求。凡是涉及群眾利益的事項,請群眾參與、讓群眾評判、受群眾監督。”建陽市委書記袁仁旺在多場合闡述黨群關系、政務與民意的關系。
堅持視群眾為親人、問需於民,視群眾為老師、問計於民,視群眾為裁判、問效於民的“三視三問”群眾工作法應運而生。以“三圍三轉”為核心的聯系群眾的“直通車”隨之開啟。
建陽市四套班子領導各選一個行政村作為聯系點,開展“駐村住夜拉家常”活動。建陽市委書記袁仁旺、市長楊新強分別帶頭到偏遠高山村漳墩鎮桔坑泔洋自然村和回龍鄉均中村坑下自然村住夜蹲點調研,與村民面對面拉家常,聽實情,問民意,聊發展。
群眾的呼聲即是決策的動力。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中心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結合所聽取的群眾意見和市政規劃要求,今年來,建陽市增加、改動公交站點13個,投資500萬元新購LNG空調燃氣型綠色環保公交車20輛,投入資金1200萬元對黃花山路實施“白改黑”、“四改六”拓寬改建,積極推進環城道路和考亭大橋、七賢橋、雙龍橋、五福橋銜接橋梁的建設,從6月中旬開始,對城區部分路面窄、車流量多的道路及岔道實行單向通行,緩解了交通壓力。
此外,在開展宜居城市整治年活動、解決小微企業貸款難問題、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等一系列民生工程方面,建陽市充分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通過民主懇談、基層調研、政民互動、網絡問政等載體問計於民,盡可能獲取最管用的方法、解決疑難雜症的妙方。
建陽市各級組織堅持問計於民,善於從群眾朴素的話語中提煉閃光的思想,從各個層面各個界別的人群中吸取為政理事的智慧,從基層市井生活中探尋打開工作思路的鑰匙。武夷新區的征遷工作涉及群眾自身利益,訴求多元,往往分歧大、難處置。通過問計於民,建陽市在童游、將口片區探索出“陽光征遷”、“溫情征遷”、“三三歸一”群眾工作法等一套行之有效的好辦法,讓難題不再難。累計為武夷新區完成房屋征收50萬平方米,土地征收6萬畝。今年截至目前,完成征地近5000畝,拆遷36.5萬平方米,為推進武夷新區的建設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干部圍著群眾轉
古人所言“涉淺水者見魚蝦,入深海中得蛟龍”,就是“沉底”方知民苦樂這個理。干部唯有帶著感情、帶著責任下基層、接地氣、搞調研、促發展,傾聽民情在一線,才能換來干群“心連心”,零距離、彎下身方可贏得“魚水情”。“做群眾工作,就要走到群眾中間去,坐到一條板凳上,這是老辦法、笨辦法,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建陽市長楊新強說。
走村不漏戶,戶戶見干部。建陽市提出了“急事難事見干部、政策宣傳見干部、化解矛盾見干部、項目推進見干部”的總要求。
黃坑鎮開展“進百姓門、知百姓事、解百姓憂、幫百姓富、暖百姓心”為主題的“五字連心”活動,以“一紙一冊一本一卡一賬”為載體,全面落實干部駐村機制。一紙是指向群眾發放“三級聯動、重心下移”工作機制明白紙,介紹駐村干部目標要求任務和服務內容﹔一冊是指駐村干部人手一本管理手冊,內有上級文件、責任區情況、目標任務、項目管理等﹔一本是駐村干部人手一本《民情日記》,記錄入戶走訪內容和群眾呼聲﹔一卡是駐村干部聯系卡,公開干部姓名、服務事項、聯系電話﹔一賬是駐村干部服務群眾的台賬,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及時解決,限時完成。
莒口鎮推行“336親民工程”,即駐村干部要做到“三進三同六步驟”:進農村、進戶組、進農家﹔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結合“為民辦事全程代理制”,做到“入戶走訪、真情溝通、破解難題、全程服務、限期落實、上門回訪”六個步驟循環往復,使服務群眾常態化、長效化。
走向田頭、熟悉戶頭。各級干部把走訪作為基本功和必修課,落實“八必聯”、“五必訪”,做到聯系村情清、重點戶頭清、急難問題清。一本本《民情日記》,記錄了鄉鎮干部走訪的腳步和收獲。每戶群眾的家庭情況、反映問題和處理結果一目了然,種養大戶、企業負責人、征遷戶、信訪戶、困難戶的重要信息更為詳盡。駐村干部說起走訪對象的家庭情況如數家珍,誰家生產生活有困難,哪戶是獨居老人,哪個村矛盾問題比較多,大家心裡都有一本賬。很多干部從不會走、不敢走到現在能走善訪,鍛煉了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做起工作來更有底氣了。
有事幫辦、無事連心,黨群干群“一家親”。對走訪中了解到的群眾家庭困難,鄉鎮干部想方設法排憂解難。對走訪發現的一些家庭因病致貧、村組道路沒路燈、群眾希望喝上自來水等共性問題,駐村干部積極向上級反映,及時研究解決。
“無事也登三寶殿”,駐村干部常到群眾家裡坐坐,留張連心卡,拉拉家常,感情就這麼拉近了。“群眾利益無小事,民生疾苦憂於心”。在與群眾直接接觸的過程中,黨員干部學方言、學政策、學技能,住農家、干農活,結窮親、交鄉友,更具體、更真實、更細致地體察群眾憂愁疾苦、了解群眾所思所盼、解決群眾身邊困難。
機關圍著基層轉
“重心下移,聯動運作,為民服務,常態長效。”
從去年6月起,建陽市組織市直機關單位開展“百個支部聯百村”結對幫扶服務活動,以“五聯”(聯席、聯建、聯創、聯幫、聯促)為抓手,提升村級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與此同時,確定16個市級扶貧開發重點村,由16個市直部門挂鉤幫扶,市領導和市直相關部門負責人定期到貧困村蹲點調研。
衛生局機關黨支部聯動共建的回龍鄉白洋村是一個高山村,屬於分類定級“較差”的村。衛生局黨支部發揮本部門的優勢,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向村裡捐贈3萬元用於改善交通等基礎設施,組織22位黨員身份的醫療專家開展了義診咨詢活動,為村民現場咨詢接診82人次,發放健康教育手冊470份,免費發放藥品價值1154元。在衛生局的幫助下,村裡各項工作有了較大的起色。
林業局蕉溪採育場黨支部捐資6.3萬元並爭取上級項目資金補助14萬元,用於幫扶共建的三峽村蕉溪自然村道路硬化和修復被洪水沖壞的路面,資助村民小組安裝自來水管道。
煙草局黨支部為提高幫扶村橫源村的農田基礎設施水平,在該村投入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00多萬元,建立防洪堤、主干渠、排洪渠各一條並已竣工投入使用,受益面積達1014畝,受益農戶40戶。
建陽市各級各部門堅持把化解制約農村發展的瓶頸問題作為著力點,從群眾就醫、就學、行路、飲水、貸款等最薄弱的環節、最急迫的事情入手,集中力量攻堅。對農民反映強烈的操作不公平、干部不公正、財務不公開等問題,直面矛盾、認真梳理、下狠心解決,取得了令多數群眾滿意的效果。
為了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建陽市構建“三級聯動、重心下移”聯系服務群眾工作平台,推行一站式、代理式、菜單式、主題式“四式”服務,努力提升服務效能。針對農村群眾居住分散、辦事不便等問題,全市13個鄉鎮(街道)、210個村(居)都設有便民服務代辦點。1-8月,市行政服務中心共受理各類辦件6922件,辦結6808件,提前辦結率98.4%,期內辦結率為100%﹔全市13個鄉鎮(街道)為民辦事全程代理中心共受理各類代理事項26916件。
“干部像候鳥,頻往家裡跑,白天尋不見,晚上影難找,辦事得趕早,晚了就白跑”——這是基層群眾給某些鄉鎮干部畫的像。“走讀風”,損害了干部形象,也“走”淡了干群關系。
為了扭轉這種現象,建陽市出台了“三堅持三嚴格”制度。要求鄉鎮領導班子成員、機關工作人員、各站辦所人員均要住鄉住夜開展工作,堅持夜間值班,公布住夜值班人員姓名、職務、聯系電話等信息,方便群眾聯系,接受社會監督。建立“夜學、夜議、夜談、夜訪”制度,解決晚上留下來干什麼的問題。切實做到“群眾來訪有人接、百姓求電有人聽、突發事件有人管”。嚴格請銷假制度,嚴格車輛管理,嚴格監督檢查,實現為民服務“全天候”、“零距離”。
百舸爭流千帆競,乘風破浪正遠航。建陽市以“三圍三轉”為核心的聯系群眾“直通車”,拉動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今年1—8月,建陽市經濟運行呈現持續平穩、效益提升、后勁增強的發展態勢,全市實現生產總值51.7億元,比增8.2%(季度數據)﹔財政總收入9.4億元,比增13.26%﹔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6.91億元,比增15.49%﹔規模工業總產值143.1億元,比增13.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8.2億元,同比增長13%﹔固定資產投資127.8億元,增長41.6%,總量和增速均居南平全區第一。一連串向上的曲線,勾畫出建陽發展的嶄新氣象,也印証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帶來的嶄新變化和務實成效。
(福建省建陽市黨建雲平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