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社區便民中心”讓居民辦事更快捷

四川巴中市巴州區推行社區管理扁平化

2014年10月13日15:1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巴中市巴州區通過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把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作為自身改革的切入點,切實轉變作風、回應群眾訴求,以社區扁平化治理改革為抓手,簡政放權,建章立制,圍繞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探索走出新時期城市社區治理的新路子。

今年以來,巴州區在城市社區推行扁平化管理,將過去市民要往返社區、街道和相關部門的勞動保障、民政、計生、法律、綜合5大類58項民生服務事項下移到“社區便民中心”,讓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以辦理各種手續,極大地方便了廣大群眾。

服務項目下移 居民辦事到社區

去年,李偉給母親辦理失地農民養老保險,要來回跑社區、街道辦及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前后用了大半個月。而今年,到社區交一次資料,一周就辦結。兩次手續的不同經歷,讓李偉感覺:老百姓辦事確實方便了。這意味著,老百姓辦事少一個層級,街道便民服務中心成為歷史。

岳會瓊便是下移人員之一。從今年6月起,她從宕梁街道辦社保中心下移到紅岩社區工作。全區24個城市社區,共接收下移人員190人,隨之下稱的還有服務、職責和經費。通過從人員到經費“四個下移”后,社區建起一個標誰化便民服務中心,設勞動保障、民政、計生、法律、綜合(群團)等5個窗口,承接區級相關職能部門58項民生服務事項,重新優化服務流程和審批表。

服務下移,居民辦事不出社區是巴州區實行扁平化管理的核心。撤銷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將人員、服務、職責、經費下移到社區。統一培訓下移人員,實現一人多崗,多專多能,人員崗位兼容,工作互補。社區服務人員實行AB崗、錯時工作、延時服務、節假日值班、首問責任、服務承諾、限時辦結等制度。對“老、弱、病、殘”等特殊群體預約上門服務。

“下移人員實行‘人隨事走,費隨事轉’,工資待遇不變,工作經費也下劃到社區。”巴州區綜治辦主任王雲波介紹,按每個社區下移7至8人計算,每人一年工作經費7500元,8人就是6萬元。

進一扇門 辦所有事

最近,家住東方鑫村的李小姐有些犯愁。家裡有一大堆事情急著辦理,忙壞了。隔壁張大媽告訴她,有事可以求助社區服務中心,現在辦事可方便了。

這天,李小姐懷著試試看的心態走進社區便民服務大廳,一看,果然設立了各個辦事窗口。她先到“民政”窗口,向工作人員打聽孩子轉戶口的事,接著在“教育”窗口詢問了孩子上學的事情,最后走向“群團服務”台前,登記了自己家水龍頭漏水的情況。事情辦得如此順利,李小姐很開心:“過去辦這些事要去街道,有些還要跑部門單位,排長隊不說,弄不好還得等上1個月。現在就在社區,幾分鐘就搞定,方便多了。”

在紅岩社區,記者了解到,5個服務窗口,配備了12名窗口服務人員,承辦來自社區24472名群眾的民生事務,社區設立一站式服務大廳,進一道門,辦一切事,進行扁平化管理,做到群眾隨到隨辦,急事特辦,不送走最后一位辦事群眾不下班。

延時工作制 為上班市民提供措時服務

“現在社區辦事真方便,下班來都辦得到。”7月13日下午7時10分,居民趙禮雁高興地拿著剛辦好的城市居民醫療保險注銷手續走出紅岩社區服務大廳,就對一起的同事說道,她以前參加了城市醫療保險,今年3月被巴中.西部國際商貿城聘任,企業在給她辦理職工醫療保險時,醫保部門告訴趙禮雁,她已參加了城市醫療保險,必須到社區注銷后才能辦理,但她除星期天外都在上班,沒有時間到社區辦理注銷手續。是改革,切實解決了上班市民辦事難問題。

趙禮雁的經歷,正是紅岩社區扁平化管理的一個生動展示。圍繞減少層次、縮短流程、增大幅度、提高效能的社區扁平化管理要求,紅岩社區組建以社區事務工作站和社區服務中心為載體的一站式服務大廳,全面承接社區行政事務管理和社會公共服務,特別是“錯時工作、延時服務”舉措,深受群眾贊揚,規定夏季作息時間為早上7時至晚上8時,冬季為早上7時至晚上7時。通過提前上班,推遲下班,為上班群眾提供錯時服務。

代辦服務 切實解決特殊群體實際問題

對“老、弱、病、殘”等特殊群體預約上門服務,代辦相關事項,是巴州區實現扁平化管理的又一創新。對社區窗口不能承辦的,將材料收集整理,留下居民電話,派專人負責在規定時間內到上級機關或相關部門辦理,事情辦結后,通知老百姓到社區領取,為群眾節約了辦事時間,解決了居民辦事難問題。

劉敏,是一名重殘下崗職工,行動極不方便,隻有100多元1月的生活補助,非常困難。網格員張光偉將在採集信息時,了解到的情況及時向社區作了匯報,社區當即安排相關負責人通過調查、核實后,派出兩名工作人員專門為其辦理了社區低保、殘疾人登記補助,並納入困難幫扶對象等。“以前跑了一年多,填了幾次表,一樣沒辦成。現在社區派人來調查了解,幾天時間,直接把証辦好給我送來。”劉敏從張光偉手中接過低保証件,感動得熱淚盈眶。

陳女士正在“計生”服務窗口為女兒登記辦理生育二孩手續,幾分鐘后,她將帶來所需資料交割完畢。臨別,陳女士還不放心地問:“多久能辦下來?”

“放心,我們有你的聯系方式,你就忙自己手上的事吧,到時候通知你就行了。”工作人員一邊收檢資料,一邊微笑地回答。

“好的、好的,我正愁忙不過來呢。”陳女士帶著滿意的笑容走出了社區服務大廳。

網格化體系 服務更貼心

陳英賢,40來歲,國有企業印制公司下崗職工,有兩個女兒,一個讀小學,一個讀初中,他給廠裡看大門加上打掃小區衛生,每月工資600多元。下崗后一家人生活相當拮據,去年,妻子因無法忍受艱辛的生活離家外出“打工”沒了因迅。紅岩社區網格員張光偉在責任區採集信息時了解到情況后,立即作了困難群眾記錄,並及時上報社區領導。經審核后,已為其辦理了困難戶和低保補助,區總工會還送去了慰問品和慰問金。“市民說,社區設網格員,群眾得實惠,我就是一個典型的受益者。”陳英賢對社區網絡員是一個勁的稱贊。

打破居民小組建制,建立網格服務新機制是巴州區這次改革的主要內容。每300至400戶為一個網格,將整個城市社區劃成419個網格,其中紅岩社區設23個網格,每個網格配一名網格員。419名網格員均在網格內選聘,視專、兼職每月補貼300至1200元,由公益性崗位補貼及政府整合資金解決。在社區、街道、區級分別建立服務管理工作站、監管分中心、監管指揮中心,形成網格、社區、街道、區四級信息化網格服務管理體系。網格員每天到責任區逐摟、逐院巡查,採集居民信息,搜集社情民意,解決群眾急難問題。同時將網格員的姓名、聯系電話、責任區公示在網格內,讓居民知道“有事找誰”,實現了“民有所呼、我必有應”。

在紅岩社區工作介紹牆上,記者看到,社區管轄區域分布圖已經更新成最新版本,上面標注了23個網格的具體范圍。在每個網格轄區的醒目位置也挂上了該轄區網格管理員的詳細信息及工作職責。據社區副主任鄧星浩介紹,網格信息,社區在每個單位、小區顯眼處都設有告知牌,讓居民知道“有事找誰”。

“自從實施社區網格化管理以來,基層百姓的民意更容易向上傳達了。”紅岩社區黨總支書記鄧建勇介紹,春節期間,就有居民反應紅星廣場上的垃圾很久沒有清理了,春天就要到了,容易滋生細菌。該區域網格管理員接到居民反應后,馬上與宕梁街道辦事處和區環衛局相關工作人員取得聯系,及時移走了廣場上的垃圾。“現在我們都成陀螺了,每天得馬不停蹄地轉,但看到社區居民滿意的笑容,我們也就舒心了。”鄧建勇說。

網格化管理,不僅隻為群眾服務,通過四級信息化體系,可有效調處矛盾糾紛、整治安全隱患、淨化社會治安環境。網格員每天都將到責任區內巡查、搜集信息,發現問題、出現糾紛,及時協調解決﹔遇重大突發事件、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立即上報。

嚴娟是紅岩社區第16網格的網格員,她每天帶著專配的信息終端手機,到網格責任區巡查,發現情況立即上報至“四川省網格化服務管理信息系統”。前不久,16網格內一家商鋪裝修,施工方因在小區外牆安裝下水管道,與居民發生糾紛。嚴娟趕到現場后,立即用手機將情況上傳到社區網格管理站,社區又及時上報至區監管指揮中心。幾分鐘后,社區干部、派出所和相關部門人員相繼趕到協調,圓滿解決了問題。

7月23日早上,紅岩社區8網格員楊麗剛走進責任小區,一居民急切地向她反映,昨晚凌晨四點左右回家時,發現一男子拿著一支長槍從小區出來,希望相關部門調查,確保群眾安全。楊麗立即將情況上報社區網格化管理服務站,社區一邊立即報告區網格監管中心、街道辦事處、轄區派出所,一邊組織相關領導直赴該小區監控中心,調出頭晚的監控視頻,確認有人持槍從小區出來后,當即調動人員進行布控。同時,安排應急分隊加大對該地段的巡邏力度,密切注視相關動向,切實維護群眾安全。通過社區和公安機關共同努力,該持槍人也抓獲,目前正在審查中。

巴州區推行扁平化管理,在社區設立便民服務中心,為居民提供“一站式”、“零距離”服務,進一扇門、找一個人、辦所有事。通過社區政務信息新平台,首次實現窗口操作相互聯通,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服務更快捷。同時,構建網格服務體系,讓居民知道“有事找誰”,實現了“民有所呼、我必有應”。

半年多來,巴州區推行創新工作機制,實現扁平化管理,24個社區,共處理問題1052件,收集社情民意236件,辦理民生服務259件,化解矛盾51件,政策法律宣傳165次,突發事件報告53件。 

(四川基層黨建雲平台供稿——秦偉 熊安金)

分享到:
(責編:高巍、權娟)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