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市縣傳真

貴州西秀區:抓好“四舉措” 整改見實效

2014年10月11日08:5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為確保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三階段工作出成果、見實效,西秀區委辦公室堅持“四舉措”抓好“四風”問題整改,扎實推進整改落實、建章立制工作。

從嚴從實制定整改方案。按照省委、市委和區委有關整改落實、建章立制的部署要求,領導班子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制定整改方案。一是找准找實整改問題。認真開展“回頭看”,對照基層群眾意見,對照檢查材料查擺的突出問題,對照專題民主生活會和專題組織生活會征集到的批評意見,對照上級黨組織和督導組點明的問題,找准找實症結所在。二是整改措施務實管用。在找准找實頑症所在的基礎上,結合工作實際,對整改問題逐條逐項有針對性地制定了一系列務實管用的整改辦法。領導班子“四風”突出問題制定了12項整改措施,專項整治制定了6項整改措施。三是整改責任落實到位。為確保整改工作落到實處,每一項整改措施嚴格做到“五個明確”。即:明確整改內容、整改方法、整改時限、整改要求、整改責任人。

攻堅克難開展專項整治。結合區委辦職能和工作實際,對“四風”頑症出重拳、下猛藥,強力推進專項整治。一是大力整治“文山會海”,改進會風文風。嚴格控制會議的數量和規模、嚴格控制會議時長和參會范圍,切實減少陪會現象。大力精簡文件,可發可不發的堅決不發﹔嚴格審批程序,對文件的起草審核、審批、簽發、督辦等環節層層把關、層層負責。今年以來,各類會議、文件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了30%以上﹔二是整治“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問題。對基層來辦事的人員,堅持做到主動接待、耐心詢問、用心幫助,提高群眾滿意度,樹立良好的區委“窗口”形象。堅決杜絕“冷硬橫推拖”等不良行為發生。通過努力,區委辦群眾滿意度提高到了93%以上,居全區第一名。三是整治“三公”經費開支問題。修改完善《中共西秀區委辦公室財務管理制度》、《中共西秀區委辦公室公務接待管理規定 (暫行)》等規章制度。加強辦公室財務管理,大幅度壓縮公務接待費、會議費、維修費、購置費、培訓費以及各類工作業務經費支出。今年以來,“三公”經費開支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近70%。四是整治公款送禮、公款吃喝、奢侈浪費的問題。班子成員帶頭履行節約,不該花的錢堅決不花,與工作關系不大的培訓考察堅決不批准、不組織﹔明令禁止工作人員在下基層調研和督查過程中接受土特產、禮品和禮金﹔公務接待嚴格按公務接待相關規定和要求,不安排與公務無關的宴請,不安排無公函的公務活動,禁止私客公待。今年以來,公務接待費用較上年同期減少近60%。五是整治“六風一卡”和“會所中的歪風”。再次組織系統學習“六風一卡”以及“會所中的歪風”等相關文件,提高全辦黨員干部對其危害性的認識,規范其從政行為,從源頭上抓好治理,切實把改進作風落實到位。截止目前,經查全辦干部職工無一例上述不良行為的發生。六是整治“庸懶散慢浮”問題。嚴禁遲到早退、擅離職守、工作時間上網聊天、炒股、玩游戲、看電影等工作無關的活動﹔嚴禁參與服務對象安排的各種娛樂活動。堅決查處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職責,辦事拖拉、推諉扯皮、敷衍塞責、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等問題。制定並完善《關於進一步加強作風建設有關規定》、《區委辦關於評優、選優考核管理辦法》等相關工作制度,推動機關黨員干部提振精神、奮勇爭先。

求真務實推進建章立制。本著求真務實的原則,區委辦針對查擺出的突出問題,在嚴格執行中央、省委和市區相關作風建設規定、搞好工作銜接配套的同時,切合實際、有針對性地出台了一系列務實管用的制度。新建《中共西秀區辦公室學習制度》、《中共西秀區辦公室會議制度》、《中共西秀區辦公室調查研究工作制度》等6個制度﹔修訂並完善《關於進一步加強作風建設有關規定》、《黨員干部密切聯系群眾工作規定》、《公務用車及駕駛員管理辦法》、《公務接待管理制度》等11個制度。真正做到以制度機制固化教育實踐活動成果。

真督實促抓好整改落實。區委辦堅持“三個力度”不減,督促整改到位。一是“一把手”抓活動力度不減。明確“一把手”為活動第一責任人,督促各分管領導認真履職抓好整改落實,堅持每周向“一把手”匯報整改進展情況,堅持以建台帳落實整改責任。二是督促檢查力度不減。堅持對整改落實工作從嚴把關,全程跟蹤督導各科室(局)的整改落實情況,做到基層反映強烈的問題不解決的不放過,作風不正之風不糾正的不放過。三是宣傳引導力度不減。通過展板、網絡、信息、簡報等多種途徑,加強宣傳報道一些好做法、好經驗,營造良好氛圍,著力形成教育實踐活動的理論成果、實踐成果、制度成果。截止目前,西秀媒體宣傳報道10余次,編發信息簡報68期,制作宣傳展板二期。

(西秀黨建雲平台供稿)

分享到:
(責編:高巍、秦華)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