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為期一年多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走到了盤點交賬的關鍵時刻。活動雖有期限,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做好總結之余,如何克服辦活動的“任務心態”,怎樣避免作風問題“一抓就好轉、一鬆就反彈”,真正做到貫徹群眾路線沒有休止符?本期,特選編部分讀者來稿,供大家參考借鑒。
一年多以來,我們通過《大家談》欄目,追蹤並反映了許多來自一線的作風建設問題、思考、經驗,也提出一些改進的意見、建議和期待。值此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收官之際,我們邀請欄目作者和讀者分享這一年多的所觀所想,從你的視角也來給打打分、盤個點。比如,欄目稿件的見報,是否在基層實踐中產生了漣漪?您那裡的作風問題當初什麼樣,現在好轉了沒有?干部在群眾心中的形象有何變化?教育實踐活動對黨風,乃至民風社風帶來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又有哪些改變?對未來,您還有什麼期待……歡迎聽到來自基層的真切聲音。
來稿請寄:rmrbpl@163.com或傳真至(010)65368684
——編 者
把“彈簧”壓得更緊
河北滄州 劉 政
整改尚不到位,“藥效”還未發揮,就盼著收工散伙,期待早日“解放”﹔活動尚未結束,制度還未建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又卷土重來。這些不良傾向,都是作風建設的大敵。
行百裡者半九十。活動收尾結束之時,盤點總結是必要環節,但保持“藥力”、根治痼疾更是重中之重。作風建設本就沒有終點,活動告一段落之后,唯有繼續做好“常”“長”文章,葆有翻山越壑、持續用力的韌勁,才能不斷固化既有成果,助推作風建設穩步向前。
保持作風建設的好態勢,關鍵是要把“彈簧”壓緊。一方面,強化建章立制,及時總結經驗,形成持續找問題、持久抓整改的反“四風”長效機制,用制度的剛性把“四風”回潮的“彈簧”牢牢壓下去﹔另一方面,強化知行合一,牢牢把好思想“總開關”,通過日常生活和工作實踐,確保黨員干部心存正氣、行為正派,用實際行動把作風改進的“彈簧”壓下去,營造風清氣正的黨內生活新常態。
把責任扛在肩上
安徽天長 張桂鬆
中央八項規定出台后,各地區各部門之所以能夠抓好落實,關鍵就在於責任落實了,領導帶頭垂范,一級做給一級看。當前,教育實踐活動已收官,持之以恆抓好作風建設,讓改作風的良好態勢延續下去,說到底,“責任”二字最為重要。
對於一把手而言,應常言責任意識。一把手應切實履行“第一責任人”的責任,責無旁貸帶頭執行作風建設各項規定,絕不給自己“開口子”、打折扣,不搞“下不為例”﹔以“眼睛裡容不得沙子”的態度,常檢查本地方本單位作風建設各項規定執行情況,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及時提醒、糾正。
對於職能部門而言,責任意味著一切。一分制度,九分執行。一項好的制度執行效果不佳,與職能部門履職不到位有很大關系。從這個意義出發,如果抓不好制度的執行、監管和評價,不僅要打當事人的板子,也要打職能部門的板子,讓其承擔應有責任。惟其如此,改作風才不會失之於寬、失之於空。
讓制度細水長流
山東武城 梁 峰
為防止“四風”反彈,各地紛紛打出“建章立制”牌,以固化整改成果,確保活動收獲長效。
然而,現實中一些部門雖然制度上了牆,可一到落實,就虛頭巴腦起來。比如,有的領導干部喜歡做虛功,把制度本身等同於落實。有的為了邀功,想盡快讓上級看到成績,熱衷於打制定制度這張“立竿見影牌”,不喜歡出落實制度這張“細水長流牌”。此外,由於“陣雨式”監督多些、“連綿雨式”監督較少,一些部門在落實過程中也缺乏連貫性。
制度“上牆”不“落地”,是形式主義作祟,會使“四風”病復發或滋生“變種”。因此,制度上牆還不夠,落地最關鍵。這就需要領導干部多務實、少務虛,帶頭苦干、實干,營造腳踏實地干工作的氣場。其次,監管部門要通過動態監管、跟蹤督導等舉措,建立起有效監管的常態機制。
《 人民日報 》( 2014年10月09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