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陽光給大地漸漸染上了淡淡的金黃,古城農安迎來了她一年中最美的時節。隨著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逐步走向深入,古城人的表情也日益豐富起來、生動起來。
“微表情”一:凌小杰的笑
雖然搬進樓房已經3個月了,但凌小杰仍時不時地感覺自己像在做夢。
今年42歲的凌小杰是農安鎮南關村一隊的一名菜農,在村裡的小平房裡已經住了20年。雖說離縣城不遠,但因為路難走,出門並不方便。“打車出租車司機都不願意拉。”
去年,與南關村一隊隻有一道之隔的一品華城小區開工建設。看著樓房一天天長高,凌小杰心裡沒少嘀咕:“誰有福氣能住進這麼好的樓房?我這輩子是沒機會了!”可讓凌小杰萬萬沒想到的是,今年6月7日,她成為了這個小區7棟2單元601室的女主人。
讓凌小杰受益的正是農安縣棚戶區改造項目。
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棚戶區改造因為事關城市發展、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備受群眾關注。為此,農安縣建立了“縣級領導牽頭包保、縣直部門深入參與、后備干部集中攻堅”的征地拆遷模式,實行“陽光拆遷”、“和諧拆遷”。在拆遷補償安置等方面盡最大限度讓利於民,以就地安置為主,貨幣補償、異地安置為輔,優先選擇南部城區升值空間較大的兩個精品地塊,高標准打造回遷安置小區,穩步推行“先回遷、再拆遷”。
凌小杰享受的就是“先回遷、再拆遷”。按照相關政策,她幾乎沒添一分錢,就從原來70多平方米的平房,搬進了93平方米的樓房,“政府還給我們每平米150塊錢的裝修費。”如今,她原來居住的地塊早已拆遷完畢,蓋起了樓房。但凌小杰顯然對現在的房子更滿意:“地點好,鄰近學校和車站,樓下住的都是以前的老鄰居。而且小區建的檔次高,做飯都用天然氣,干淨還省錢!”
說完,凌小杰又笑了,笑得很燦爛。
“微表情”二:付景霞的淚
孩子們的戶外活動時間到了,農安縣百順花幼兒園內一片歡騰。看著5歲的小孫女何沐子騎著跳跳球蹦來蹦去,付景霞百感交集,偷偷用紙巾擦了擦眼角。
付景霞的家境並不寬裕。兒子、兒媳都是聾啞人,每月隻有450元的低保金,加上付景霞900元錢的退休金,這就是全家人的全部生活來源,而小孫女每月的園費就得700多元。
按照國家有關政策,從2012年秋季開始,農安縣開始對在公辦幼兒園就讀的低保家庭學齡前兒童實行資助,每生每年1500元。截至今年,已經對全縣461人次低保家庭學齡前兒童進行了資助,資金總額達86萬多元。但因在民辦幼兒園就讀的低保家庭學齡前兒童不符合資助條件,還有77名低保家庭學齡前兒童無法享受資助政策。
讓政策的陽光普照到每一個孩子!在縣級財政緊張的情況下,農安縣決定專門設立縣級貧困家庭幼兒資助資金,借鑒省裡每生每學期750元的標准,從今年開始對全縣所有在民辦園就讀的低保家庭幼兒進行資助,從而實現了資助政策全覆蓋。
9月1日,包括何沐子在內的77名孩子拿到了屬於他們的資助款。付景霞說:“正犯愁這個月的園費咋出,對我們家來說,這筆錢真是雪中送炭啊!”
說話間,付景霞又落淚了,只是這淚花裡,分明帶著喜悅。
“微表情”三:任大惠的輕鬆
任大惠是一名小學生的父親。今年8月,他的女兒任雨蘇成為了農安縣實驗小學的一名學生。和大多數家長一樣,女兒上學前,任大惠最糾結、最撓頭的就是三件事:擇校、分班、排座。
擇校、分班、排座是中小學新生家長中的熱門話題,也是農安縣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初期,群眾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縣委、縣政府把這項工作作為第一批專項整治內容,縣教育局先后下發了多個規范性文件。按照就地就近按學區入學的原則,縣教育局嚴把入學關,縣城中小學空余學位全部採取公開抓鬮的辦法產生。新生分班一律採用電腦均衡分班,再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師抽簽確定所教班級。全部過程由家長現場監督,當眾公開。班主任確定后,直接將所抽到的學生帶入班級,按身高安排座位。
8月20日,縣城11所中小學操場,每個學校都有近千名學生和家長早早來到分班現場,親眼見証了學校分班、排座的全過程。也就在那天,任大惠的心徹底輕鬆了:“之前找人托關系打聽過分班的事,都說今年全部公開,找誰都沒用。我還不信,今天算是眼見為實了。學校對所有學生一律公平對待,當家長的也就踏實、輕鬆了。”
其實輕鬆的何止學生家長,還有再也不用在學生入學前“躲躲藏藏”的學校校長,和為之一振的社會風氣。有家長所贈錦旗為証:公平公正實規則底線,真心愛心揚教育風採。
採訪中,安監局干部、縣征地拆遷第三包保組成員裴杉的一句話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隻有讓群眾真正感受到溫暖,才能體現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效。
採訪結束后,已經是黃昏時分,大街小巷的燈次第亮了起來。古城一片祥和。(記者潘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