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維護好、實現好群眾的利益。因此,群眾對整改后的新風貌是否認同、是否滿意,是衡量這次活動成效的根本標准。
通過深入學習教育、廣泛征求意見、准確查找問題、動真格地批評與自我批評,我省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積極評價。但也應該看到,個別地方、單位的做法和群眾的期待還存在一些差距:或活動緊鑼密鼓、程序一步不缺,整改卻“紙上談兵”﹔或批評時動真碰硬,整改時卻重形式輕內容、重數量輕質量。“隻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隻會讓前一階段的努力大打折扣,讓整個活動煮成一鍋“夾生飯”,甚至形成新的形式主義,影響黨的公信力。因此我們應該始終緊繃“群眾滿意”這根弦,用扎扎實實的成效接受群眾的評判和檢驗。
讓群眾滿意,應該找准靶心。“臉難看、門難進、事難辦、話難聽”的問題有沒有解決?“吃拿卡要、人情消費”的現象有沒有得到遏制?“老爺做派、衙門作風”的問題有沒有查處?這些對群眾來說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是整改的重點。應著力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著力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著力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問題,這樣整改成效才會讓群眾看得見、感受得到。
讓群眾滿意,應該堅持開門搞活動。我們常講,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整改措施也應該從群眾中來。靠閉門造車,制定出的措施自以為很完美、很有執行力,但並不一定能讓群眾滿意。“四風”之弊,群眾感受得更深﹔“四風”之源,群眾看得更清楚。黨員干部與群眾一起坐下來,相互交流、相互探討,定規矩、畫方圓,制定出的措施才更加符合群眾的期望。
讓群眾滿意,應該請群眾評判整改效果。整改是弄虛作假還是真抓實干,群眾一看便知。因此,我們應該有“趕考”意識:自我感覺遠遠不夠,群眾這個“考官”滿意才行。邀請群眾參與提意見、“回頭看”等環節,切實把群眾來信來電來訪作為衡量整改成效的信號,對於群眾不滿意的,及時“補課”“回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