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工作當中,一些基層干部雖然進了村、入了戶,但仍未能打通這“最后一公裡”。有的干部走村入戶流於形式,“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淺嘗輒止﹔有的干部缺乏實際經驗、不熟悉農村情況,面對群眾總覺得“說不上話”。這麼一來,造成了被老百姓所詬病的“入戶圖形式、進村走過場”狀況,聯系服務群眾在“最后一公裡”的地方仍然差了“一口氣”。差在哪裡?對基層缺乏了解,對群眾缺乏感情,是症結所在。
浙江淳安推行的“三認”機制,開出了一劑有針對性的“藥方”,讓基層干部沉下身子“認人”、以心換心“認情”、懷著責任“認事”,成為村民的“本家人”“貼心人”和辦事“責任人”,通過制度設計和制度建設來接通這“最后一公裡”。一方面為干群之間提供更暢通、更直接的溝通渠道,使干部對基層民情民意掌握得更扎實,第一時間掌握群眾所思、所想、所求﹔另一方面,把廣泛聽取意見和破解群眾難題結合起來,將過去群眾“背著問題”上訪變為干部主動到村下訪,第一時間解決群眾在生產生活中碰到的疑難問題。
《 人民日報 》( 2014年10月01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