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石曉:魯甸抗震救災實踐對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啟示

2014年09月26日16:19  來源:雲南日報

魯甸6.5級地震發生后,部隊官兵和廣大民兵預備役人員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中央軍委、習近平主席決策指示,火速集結、緊急馳援,與災區群眾和各方救援力量攜手並肩,頑強抗擊這場雲南14年來、昭通40年來的最強地震,取得了階段性重大勝利,以實際行動生動詮釋、積極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這次抗震救災的生動實踐對深入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經驗和啟示,值得我們深入總結、認真運用。

抗震救災面臨的是生死考驗,官兵真正把群眾安危放在第一位,才能毅然決然豁出來、奮不顧身去救災

深入踐行群眾路線必須持續強化愛民為民情懷,引導官兵始終把群眾利益高高舉過頭頂。這次地震震級高、震源淺、破壞性強、余震密集、次生災害嚴重。當突如其來的地震把災區群眾安危與官兵自身安全逼上同一架天平,子弟兵毅然選擇了冒著死的危險為群眾奪取生的希望。廣大官兵叫響“不忘人民養育恩,為了人民敢獻身”的戰斗口號,冒余震、頂暴雨、穿滾石、蹚洪水、涉泥濘,晝夜兼程挺進災區,身鑽廢墟、手刨瓦礫,同死神賽跑、用生命搶命,踏過一條條“生死線”、闖過一道道“鬼門關”,沒有一人臨危退縮。省軍區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曲靖、昭通軍分區和昆明警備區、預備役師、省軍區機關邊集結開進邊動員編組,震后20分鐘,省軍區前指即從空地兩路趕往震中,建起第一個指揮機構﹔震后45分鐘,魯甸人武部35名突擊隊員頑強突入震中,傳出第一條震中情報,展開了生命大救援﹔震后12小時,省軍區救災部隊從8個方向全部趕到災區,全面展開救援。魯甸人武部救援人員在趕赴震中的途中,多人被滾石砸傷,有的險些跌入堰塞湖,依然毫不遲疑繼續前行﹔昆明警備區400多名官兵冒死突進“震中孤島”紅石岩村,站進齊腰深的洪水手挽手搭成雙排人橋,讓350多名村民踩著他們肩上的木板撤出了死亡地帶。實踐昭示我們,鐵心為民、舍身護民必須以真心愛民作支撐,深入踐行群眾路線就要自覺傳承人民軍隊紅色基因,回答好“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根本問題,不斷強化官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增強官兵對人民群眾的大忠大愛和守望相助、魚水相依的真摯感情,確保官兵在人民需要的時候,義無反顧去奉獻、去戰斗、去獻身。

抗震救災承載的是生死托付,部隊堅決頂上去、勝利拿下來,才能有力回應群眾期待、帶給群眾信心力量

深入踐行群眾路線必須不斷提高履行使命任務的能力,確保部隊關鍵時刻用得上起作用。這次地震發生在高山峽谷區、人口稠密區、集中連片特困區,造成重大生命和財產損失。危難關頭,救災官兵背負起群眾的希望,奮戰在受災最嚴重、情況最危險、任務最繁重、群眾最需要的地方,被駐地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譽為“戰無不勝的鋼鐵長城”、“人民群眾的保護神”。省軍區部隊充分發揮駐地優勢,把力量覆蓋到各個任務區,把骨干分配到各條戰線,圓滿完成了人員搜救、傷員運送、道路保通、應急通信、綜合補給和搶運救災物資、搭建帳篷板房、開辟直升機機降場、打撈堰塞湖漂浮物等重要任務。實踐啟示我們,踐行宗旨、服務群眾,不但要有“心”而且要有“力”,能打仗、打勝仗是群眾對部隊最基本的要求,要自覺把提高履行使命任務的能力作為深入踐行群眾路線的基本功來練就,大抓軍事訓練,提高戰備水平,統籌推進核心軍事能力建設和多樣化軍事能力建設,突出強化應急應戰的快速反應能力,決戰決勝的攻堅突擊能力,既保軍又保民的綜合保障能力,確保任何時候都能夠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尤其是要注重砥礪一往無前、敢打勇勝的軍人血性,鑄就劍鋒所指、所向披靡的強大自信,強化守一方熱土、保一方平安的擔當精神,始終挺直軍人的脊梁,堅決守護人民的安康。

抗震救災傳遞的是黨的關懷,官兵一心一意為人民,群眾才會真心實意感黨恩

深入踐行群眾路線必須用真心真情把服務群眾的工作做深做細做實,不斷增進群眾對黨的深厚感情。地震災情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時刻牽挂,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時間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強總理趕赴災區現場指揮救災工作,中央相關部委迅速抽組人員、調集物資趕赴救災一線,全國各地、社會各界緊急行動、八方支援。子弟兵自覺把災區群眾當親人,當先鋒、打硬仗,全力搜救生命、過細排危除險,千方百計解決群眾吃飯、飲水、住宿、醫療、防疫、洗澡、上學等實際困難,省軍區組織心理服務隊為群眾撫平創傷、組織女子民兵分隊給小學生輔導功課、組織全地形車和騾馬隊為深山群眾送糧送水、拆危房愛護一磚一瓦、大雨夜把帳篷讓給群眾,通過一次次不拋棄、不放棄的生命大營救、攻堅大會戰、愛心大接力,把黨的溫暖關懷送到了災區群眾的心坎上,贏得了群眾的真心擁護。魯甸回族同胞向預備役師官兵送上簽滿姓名的白色禮帽,表達他們對黨和軍隊的真誠感謝﹔龍頭山鎮60多名適齡青年火線報名參軍﹔部隊撤離時成百上千群眾扶老攜幼夾道送別,學生們舉起“長大了我也要參軍”的牌子,老人們喊著“共產黨好、解放軍好”往官兵手中塞水果和雞蛋,群眾深情地說:“哪裡有五角星,哪裡就有黨的光輝,哪裡有迷彩服,哪裡就有人民的安寧”。實踐充分証明,群眾最朴實、群眾最感恩,深入踐行黨的群眾路線,貴在用真心、動真情、干真事,把每一樁服務群眾的事都做好做實。隻要我們大力弘揚視人民為父母、把駐地當故鄉的優良傳統,加強與群眾的直接聯系,及時知群眾所需、解群眾所難,把黨的光輝和溫暖帶給群眾,就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黨的認同感、信賴感、依靠感。

抗震救災依靠的是軍民同心,在發揮部隊主力軍突擊隊作用的同時深入發動群眾、有序組織群眾,才能產生共克時艱的強大合力

深入踐行群眾路線必須在宣傳群眾、組織群眾上下功夫,使蘊藏於群眾中的力量得到充分釋放。這次地震波及范圍廣、受災程度深,受災人數接近110萬。軍民同心、軍地協力是這次抗震救災的勝利之源和突出特點。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抗震救災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統籌調度軍地救援力量,積極組織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投入救災,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和群眾力量有序參與救災,使方方面面的力量得到了有效整合,打響了抗震救災的人民戰爭。很多群眾不顧自家受災,像當年給紅軍帶路一樣,翻山越嶺幾十裡把部隊帶到任務區域,像當年推著獨輪車支前一樣,幫助部隊運送物資,像當年送兒上戰場、隨夫去出征一樣,與親人一齊上陣救災,譜寫了一曲曲軍民攜手伏魔降災的英雄壯歌。實踐告訴我們,戰勝一切困難和艱險的力量之源存在於人民大眾之中,深入踐行群眾路線最終必須落腳到依靠群眾上。隻要我們積極向群眾宣傳黨的創新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廣泛開展軍民共建、黨組織聯建等活動,就能通過真理灌注、文明引領和行為感召,不斷喚醒群眾的自覺,廣泛匯聚群眾的力量,充分彰顯和釋放人民群眾推動歷史發展、推動時代進步的深厚偉力。(作者為省委常委、省軍區政委)

分享到:
(責編:張玉、楊麗娜)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