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鍥而不舍打好“組合拳”

雲南保山市“五行動”創新實踐通觀

2014年09月25日17:3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2年省委開展“四群”教育以來,保山市委書記李正陽同志提出在全市深入實施農民收入倍增、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綠化荒山、村庄規劃建設“五行動”。“五行動”涵蓋“五位一體”各領域,緊扣“三農”工作薄弱環節,既有各自的切入點、著力點,又相互關聯、相互促進,找准了宏觀理論指導與微觀實踐創新的結合點,成為新時期“三農”工作的有效抓手。

一、實施“五行動”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是抓實新時期“三農”工作的組合拳

實施農民收入倍增行動是與全國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的現實需要。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內容是多方面的,但從居民收入增長指標來看,增加農民收入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保山農業人口佔81.5%,沒有佔人口大多數農民的小康,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會落空。保山實施農民收入倍增行動的總目標,就是要與全國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小康。提出到2016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在2011年基礎上翻一番,達9000元以上。完成這個倍增,也只是與2013年全國平均水平8896元相當,差距尚大。這決定了我們必須連續實施農民收入倍增計劃,才可能到2020年同步實現全面小康。

實施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行動是打造農業強市的現實需要。伴隨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運應而生。它是農村經營體制組織和制度的創新,是新時期農民群眾的創造和選擇,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立與發展,有利於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和農業的組織化程度﹔有利於進一步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促進農民增收﹔有利於提升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我們曾經有過困惑:保山農產品種類多、質量優,為什麼難以打開市場,農業大而不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民、市場、政府之間缺少一座橋梁,農業的組織化程度低。保山實施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行動,就是要補上這個短板,並以此為基礎,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

實施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行動是夯實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的現實需要。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事關黨在農村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政治問題。隨著社會的全面進步,村級的工作任務不是減輕而是大大加重了,群眾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越來越具體,村級缺錢辦事的困難愈發突出。就保山而言,村級集體經濟實力整體不強,“空殼村”所佔比重較大,而且“空殼村”與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往往重合在一起,導致一些基層黨組織說話沒人聽、辦事沒人跟,缺乏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陣地不牢固。實踐証明,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可以做到“無中生有”,但必須把可行的思路付諸行動。保山實施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行動,就是要求各級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及時“補課”,迎頭趕上。

實施綠化荒山行動是建設“美麗保山”的現實需要。生態文明是中國轉型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人民過上更美好生活的民心所向。我們把保山良好的生態環境視為核心優勢和寶貴資源,是生態觀念和發展理念的進步。生態文明重在建設,難在堅持。保山實施綠化荒山行動,就是要發揚善洲老書記把荒山變綠洲的精神,堅持從三個層面推進:一是保護,尤其是呵護以森林為核心的生態系統﹔二是修復,對過度墾殖區域和生態脆弱區域,通過退耕還林、封山育林恢復生態﹔三是提升,優化林種結構,在不損害生態效益的前提下提高經濟效益,使生態優勢和產業優勢同步彰顯、生態競爭力和產業競爭力同步提升。明代名臣劉伯溫曾預言:“江南千條水,雲貴萬重山﹔五百年后看,雲貴賽江南。”雲貴賽江南之日,美麗保山必首當其沖。

實施村庄規劃建設行動是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現實需要。隨著社會不斷進步,村庄向集鎮、集鎮向市鎮、市鎮向城市、城市向城市群發展是必然趨勢。加強村庄規劃建設,合理定位村庄布局和發展方向,推進農村住宅集中建設和有序改造,統籌配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引導人口集聚,能有效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用今天的眼光看,我們的祖先是智慧的,他們秉持的“住山種壩”、依山就勢建房傳統就是最簡潔實用的“村庄規劃”。但近20年來,保山很多農村卷入了“攤大餅”運動,造成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無序建房呈不可控之勢,有的地方佔用大量良田好地,有的地方居住分散加劇﹔另一個極端是“空心村”增多,土地閑置浪費,村庄面貌破敗。基於這些問題,實施村庄規劃建設行動勢在必行。

二、實施“五行動”抓得具體、落實有力,取得超出預期的階段性成果

兩年多來,通過實實在在地抓“五行動”,整體提升了保山“三農”工作水平,開創了產業發展齊頭並進、農民收入快步增長、農村面貌全面改善、基層組織建設明顯加強、干部作風持續轉變的良好局面,其綜合效應遠遠大於五個單項行動的成效總和。保山在2013、2014年度全省綜合考評中均列州市前三名,其中實施“五行動”的成果是重要貢獻。

(一)農民收入增長勢頭強勁。以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為統領,充分尊重市場選擇,選定一批富有保山特色、市場前景廣闊、適宜規模化經營的產業進行精細培植,讓地理、氣候條件不同的壩區、山區、河谷地區都有了各自的主打產業,為廣大農村開辟了持續穩定增收的產業門路。全市特色農產品基地總規模達800多萬畝,農民人均超過4畝,以核桃、紅花油茶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優質煙葉基地、茶葉基地、冬早蔬菜基地、小粒咖啡基地、蠶桑基地以及特色畜產品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了一定的話語權。得益於產業基礎打得牢,加上工資性收入增長快,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1年的4439元增長到2013年的6275元,年均增長18.9%。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茁壯成長。結合保山產業特點,積極引導和扶持專業大戶聯合、農村能人帶頭、龍頭企業帶動、村(社區)組織牽頭等多種主體參與,迅速發展起一大批涵蓋種植、養殖、農機、流通、農村服務等行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他們帶著農民群眾興產業、闖市場、創品牌,有效加快了農業產業化進程,並正在深刻改變著保山的農業發展面貌和農產品形象。全市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由2011年的967個發展到2013年的1268個,其中國家級示范社7個、省級示范社101個﹔入社農戶17.1萬戶,帶動農戶29.8萬戶,帶動農民實現收入22.2億元。

(三)農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由小變大。堅持因地制宜,從最容易發揮本地資源優勢的項目入手,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的多種實現形式,走出了開發集體資源、盤活存量資產、物業租賃經營、組織土地流轉、領辦專業合作社、開展社會化有償服務等路子,一批村子成功摘掉“空殼村”帽子,一批村子的經營性收入穩步提高,村級組織無錢辦事的問題得到緩解。兩年消除“空殼村”273個,“空殼村”比重由2011年末的67.6%下降到37.3%,10個鄉鎮全部消除“空殼村”,年經營性收入超過3萬元的村由126個增加到269個。

(四)荒山綠化進度快、效果好。堅持規劃先行、分級負責、部門包村、全民參與,以荒山荒坡、城鎮面山、“兩江四路”沿岸沿邊、鄉鎮村庄為重點,層層明確綠化目標任務,全面推進綠化荒山工作,基本實現了由“砍山變管山、荒山變青山、窮山變寶山”三個轉變。全市累計完成綠化荒山任務227.2萬畝,其中:人工造林63.5萬畝,補植補造50萬畝,封山育林113.7萬畝,均提前完成了原定到2016年的計劃任務。

(五)村庄規劃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在2012年底完成全市8756個村庄規劃編制工作的基礎上,針對不少規劃“千村一面”、缺乏操作性等突出問題,對第一輪村庄規劃進行了修改完善。積極整合各部門項目,投入資金10余億元,對2000多個村庄進行了整治,以交通為首的基礎設施顯著改善,農村面貌發生較大變化。工作中涌現出一些好的做法,比如:騰沖縣始終堅持“古村落、新風貌”的新農村建設理念,昌寧縣對“田園城市”進行立法保護。

回顧兩年多來的實踐,保山實施“五行動”取得的成效是經得起檢驗的,群眾是感知得到、充分認可的。經驗歸結起來就是一條:思路對頭,各級重視,落實有力。但凡一項工作,黨委政府和領導重不重視是兩回事,突出重點抓與按部就班抓也是兩回事。按理說,“五行動”涉及的都是一些常規工作,但保山把“五行動”突出出來,將其作為基層做好新時期“三農”工作的重點,全市上下“一盤棋”部署和推進。市委書記李正陽同志對實施“五行動”的重視始終一以貫之,多次強調、安排、督促、調研,循環往復。正是發揚了這種鍥而不舍的“釘釘子”精神,各級各部門才真正高度重視起來,採用超常規的措施和力度抓落實,取得了超常規的效果。

三、實施“五行動”要制度化、常態化,做到持續用力、久久為功

實施“五行動”是看准的事、群眾認可的事、實踐檢驗正確的事,也是長期性工作,必須建立制度化、常態化的推進機制,持之以恆、鍥而不舍地抓落實,真正做到認識更高、措施更力、行動更快、成效更好。

(一)以深化改革釋放增收潛力為重點,深入推進農民收入倍增行動。之所以講深化改革,就是要讓農村生產要素和生產關系都活起來,進一步釋放增收潛力、拓寬增收渠道,實現農民收入連續倍增計劃。增加家庭經營收入方面。保山特色產業總規模已超過800萬畝,實現了農村全覆蓋,今后重點是增加效益,確保特色產業在農民收入倍增中的基礎性地位和核心帶動作用。用決心、恆心、耐心培植已經落在土地上的產業,不圖多而全,不搞短期行為,一任接著一任干,確保干一項成一項。下功夫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庄園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快形成具有規模優勢、市場競爭力強、綜合效益高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增加工資性收入方面。強化勞務輸出服務,健全培訓、就業和維權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注重研究保山輕紡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起來后的用工問題,超前做好就業引導和培訓工作,促使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增加轉移性收入方面。不折不扣地執行種糧、良種、農資、農機補貼等惠農富農政策,進一步完善以醫療、養老為主的社會保障體系。深入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整合資源、集中力量打好扶貧攻堅戰和脫貧殲滅戰,通過精准扶貧增強貧困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增加財產性收入方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作了明確,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隨著農村資產被激活,農民收入增長的最大潛力就是財產性收入。當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証試點工作已經啟動,涉及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其它基礎性工作也將漸次展開。我們必須積極有為地推進改革工作,爭取讓農民群眾早日分享改革紅利。

(二)以規范提升為重點,深入推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行動。堅持積極發展、逐步規范、強化扶持、提升素質,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推動“四化”同步中的應有作用。切實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工作重心放到抓質量上來,新成立的從准入資格上嚴把質量關,已經成立起來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規范提升。大力開展以管理規范化、生產標准化、經營品牌化、成員技能化、產品安全化為主要內容的規范化建設工作,培育一批在全省拿得出、市上叫得響、縣區很突出的合作社,打造一批能引領合作社發展方向、具有現代農業特色和經營手段的精品示范社。引導有條件的合作社“強強聯合”,做大做強一批有規模、有品牌、有競爭力、內部治理結構健全的聯合社。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制度,重點培養合作社帶頭人、經營管理人員、財會人員和市場營銷人員。降低信貸門檻,切實緩解合作社融資難問題。

(三)以加快消除“空殼村”為重點,深入推進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行動。實施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行動兩年多來,全市基礎條件較好的村都有了收入,剩下的多是集體無資源、無資產、無資金的“三無”村,消除“空殼村”難度加大。保山決定從今年起到2016年,用3年時間全面消除“空殼村”,每年的任務大約100個。市級每年安排資金500萬元,各縣區每年安排資金不少於200萬元,按項目化方式扶持“空殼村”發展集體經濟。所謂項目化方式,就是由縣區成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咨詢組,逐村研究論証消除“空殼村”的項目,一村一策,項目可行、條件成熟的先實施,保証實施一個成功一個。鼓勵和支持村級將各級補助資金作為“合作股份”,可以入股企業、專業合作社及其他合作經濟組織,也可以由村“兩委”領辦專業合作社,從而獲得穩定的經營性收入。對於既是“空殼村”又屬於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的村,實施“一攬子”解決方案,該調整村黨組織書記的予以調整。

(四)以培養全社會生態自覺為重點,深入推進綠化荒山行動。很多人說騰沖的生態好,雨量充沛適宜樹木生長固然是先決條件,但不可否認的是,騰沖人民自發種樹護林的習慣由來已久,朴素的生態意識成為一種民風,這種自覺的力量同樣至關重要。騰沖的經驗說明,綠化荒山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人人有義務,人人可為之,要讓生態文明理念在保山大地蔚然成風,最終形成人人信守和踐行的生態自覺。從現實來看,保山生態環境不平衡問題仍然存在,特別是“兩江四路”、干熱河谷、石漠化地區和蔗區的生態比較脆弱,恢復治理難度大。要繼續推進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陡坡地治理、農村能源建設等重點工程,加大重點區域生態恢復治理力度,確保到2016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5%以上,使綠化荒山行動取得更大成效。以創建園林城市、生態縣、生態鄉鎮為抓手,推進城鎮規劃區綠地系統建設,讓森林走進城鎮、讓城鎮擁抱森林。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通過全民動員,廣泛開展庭院綠化、“四旁”綠化,在鄉鎮機關、田邊地角、房前屋后、路旁溝畔見縫植綠、見隙補綠,形成“鄉鎮機關樹成林,村頭村尾樹成景,農戶家家樹長青”的美好景象。更加注重綠化荒山與產業發展的有機結合,堅持不懈培育好核桃、油茶、銀杏等特色經濟林產業,在干熱河谷地區、蔗區繼續發展高黎貢山糯橄欖、澳洲堅果、辣木等產業,著力構建“林+茶”“林+畜”“林+藥”“林+菌”“林+游”等立體化發展模式,促進生態建設與產業建設共同進步。

(五)以解決“臟亂差”為重點,深入推進村庄規劃建設行動。從長遠來看,村庄規劃要與城鄉發展一體化規劃相統籌,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導向,吸引農民向中心鎮、一般集鎮和中心村集中﹔居住分散的山區村,必須改變按群眾居住現狀進行規劃的做法,每個村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規劃幾個相對集中的居民點,引導農民到規劃的居民點建房。市級確定的施甸縣姚關鎮、龍陵縣勐糯鎮、昌寧縣柯街鎮和卡斯鎮3個城鄉發展一體化試點,就是要按上述思路來做。隆陽區和騰沖縣作為省級統籌城鄉試點,更要先試先行。

就當前來說,無論是村庄規劃還是村庄整治,都要首先解決農村最為突出的臟、亂、差問題:針對農村外圍環境“臟”尤其是垃圾無人管的問題,由鄉鎮一盤棋考慮,採取村民小組統一收集、行政村統一清運、鄉鎮統一焚燒(填埋)處理等方式,使垃圾出農戶家門后有固定的去向,實現村庄環境整潔化﹔針對建筑“亂”的問題,由行政村或自然村統一規劃宅基地,相對統一新建房屋的戶型,統籌解決違規佔地、亂搭亂建和居住分散問題,實現建筑風貌協調化﹔針對道路“差”的問題,進一步優化路網,提高路面等級和通達深度,實現交通便利化。高標准建設500個新農村示范點,從中擇優打造100個美麗鄉村示范點,引領和帶動全市村庄規劃建設工作向更高水平邁進。

(余炳武)

分享到:
(責編:高巍、權娟)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