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領導干部要常到村裡住一住

仲祖文

2014年09月25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這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基層服務群眾,特別是許多領導干部進村入戶,直接住到農戶家裡,訪民情、聽民意、解民憂,受到群眾歡迎。鞏固發展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建立改進作風長效機制,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提倡領導干部走到基層、走進群眾,常到村裡住一住。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們黨的傳家寶。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是黨的干部的好作風。毛主席當年在瑞金住在老百姓家裡,看到房東大娘白天做針線活看不清,就叫人在堂屋開了個天窗給老人透亮,至今仍傳為佳話。直接住到村子裡,與群眾朝夕相處、促膝談心,群眾才願意“實話實說”,才能獲得平時難以聽到、不易看到、意想不到的情況。睡在土炕上,起夜就知道廁所有多遠、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條件怎麼樣﹔躺在老百姓的床上思考問題,心就會更踏實,事就會想得更明白。同樣是下基層,是轉一轉還是住下來,感受大不一樣。聯系群眾既要有量、更要有質,“量”就是要經常走下去,“質”就是要真正沉下去。大呼隆,蜻蜓點水、走馬觀花,拉不近距離,接不到地氣,摸不到實情。

  常到村裡住,不是到群眾中點個卯、在電視上露個臉,而是要去找問題、解難題、辦實事。比如,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軟在哪裡、散在哪裡,原因是什麼?加強基層民主協商,引導群眾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發揮哪些人的作用,怎樣做到“商”之有物、有理、有方、有效?辦好民生實事,上學遠怎麼辦、生病了怎麼辦、吃水出行難怎麼辦、留守兒童老人生活困難怎麼解決?處理利益關系,在征地拆遷、土地流轉、環境保護、勞資糾紛等方面,怎樣照顧各方訴求、維護群眾利益?促進社會穩定,如何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這些問題都要聽老百姓怎麼說,心裡有數了,問題就好解決了。比如,當縣委書記走遍各村,當市地委書記走遍各鄉鎮,並且每年到村裡住上幾天,應當成為常態。

  腳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焦裕祿走遍沙丘、住進牛棚,楊善洲戴上草帽、卷起褲腿等,都體現了愛民為民的真摯情懷。下基層腳步要輕、腳印要深,“輕”就要不作秀、不擾民,“深”就要摸實情、真為民。不打招呼、不搞陪同、不事先踩點,少作一些指示,多掌握一些實際情況、多聽到一些真話實話。不能泛泛都知道,細問不明白,真正以實實在在的作風,使下基層成為服務群眾、引導群眾的過程,成為接受群眾教育、砥礪品行修養的過程。

  《 人民日報 》( 2014年09月25日 06 版)

分享到:
(責編:權娟、秦華)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