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網友聲音

群眾“發聲”才能讓教育實踐活動“生根”

王孺

2014年09月24日14:5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日,由中央網信辦主辦、網易網承辦的《群眾路線——百姓說了算》專題正式上線。這是為確保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虛、不空、不偏、不走過場,中央網信辦依托互聯網龐大的群眾基礎,打造的聆聽百姓心聲、征求各方意見、反映群眾訴求的互動平台。(9月22日 新華網)

群眾路線,群眾說了算。給中央網信辦點個贊!辦好《群眾路線——百姓說了算》這樣的專題,可謂是“好處多多”:一是可以聆聽百姓心聲,挖掘更多存在的問題﹔二是可以讓群眾暢所欲言,匯聚眾人之力量,探索更多好思路、好辦法﹔三是群眾通過渠道參與監督和評價,能對領導干部形成一種“鞭策”﹔四是讓教育實踐活動的效果更接地氣、更深入人心。如果能多開辦這樣的專題活動,甚至延伸到“線下”,必能打好教育實踐活動的“收官之戰”。

“上主席台前,提包別人拿,茶杯別人端,你知道會場底下的干部怎麼看?難道你就不能自己拿一拿?”“你應酬太多,晚上開常委會時,常常看到你滿臉紅光,一身酒氣。”幾個月前,這樣的“辣味”批評可謂是熱火朝天,但干部說得多、群眾說的少,最終也就沒人關注了。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群眾並不願當“打醬油”的。

然而,一些干部卻不怎麼考慮群眾的“感受”。開開會,發發問卷,找幾個黨員干部聊聊天,就以為找到了真問題﹔准備一些長篇大論的文章,批評些不痛不痒的“病症”,就把民主生活會搞完了﹔坐在辦公室裡拍腦袋,整改台賬弄了好幾本﹔最后,發些測評表,匯總起來就成了“群眾滿意率”。這些工作有檔案、有數據、有看點,卻少了些“生機”,難以引起群眾的共鳴。

以往的一些活動,為何群眾“發聲”少?關鍵就在於領導干部“不搭調”:一方面是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作怪,干部高高在上、不接地氣,沒有深入到群眾中去,自然聽不到掏心窩的話﹔另一方面,群眾對作秀見多了,就會失去信心,也就懶得搭理干部了,而干部卻自我感覺良好,甚至“自娛自樂”,不亦樂乎。

開門搞活動,必須讓群眾廣泛“發聲”,可從說話渠道和效果上下功夫。一是暢通群眾反映問題的渠道,包括開通電話、網絡、實名等多種途徑,讓群眾能很方便的說上話﹔二是對於群眾提出的問題,要有足夠的重視,及時解決並反饋,讓他們覺得說了有用,自然願意多說話、說真話﹔三是完善保障機制,保護“發聲”群眾的利益,不能讓一些干部搞“秋后算賬”。如此一來,群眾能“發聲”,活動才“生根”!

分享到:
(責編:黃策輿、謝磊)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